[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9)06-0027-005 《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恩格斯于1895年为柏林出版的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而作,是恩格斯生前最后一篇理论著作,也是研究晚年恩格斯思想的重要论著之一。恩格斯在《导言》中结合形势的发展,对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以及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策略作了新的论述,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了深入的论证。因而,这篇文章是体现恩格斯晚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重要论著。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往的历史中具有普遍性和虚假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上普遍存在,还是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时期;它是各阶级普遍采用的实践形式,还是某个阶级的专利;这些问题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恩格斯通过总结历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往革命包括资产阶级革命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都是为了争取群众,从而实现少数人的利益,因而具有虚假性。 首先,以往的革命都是少数人的革命,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依照少数人的利益改造国家制度。恩格斯指出:“以往的一切革命,结果都是某一阶级的统治被另一阶级的统治所排挤;但是,以往的一切统治阶级,对被统治的人民群众而言,都只是区区少数。这样,一个统治的少数被推翻了,另一个少数又取代它执掌政权并依照自己的利益改造国家制度。”[1](P538)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以往的革命都是少数人发动的,这种少数人的革命无关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可以想象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应该不会很高。但是从理论上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因此,任何一个阶级、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都要争取人民群众,仅仅依靠少数人是无法完全革命并实现革命目的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少数人在发动革命时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这样,以往的革命者就不得不面临一个矛盾:一方面,因为革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不大,人民群众革命热情不高;另一方面,革命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这必然要提出如何发动绝大多数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使少数人的革命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人数上的优势,也就成为少数人的必然选择。这是以往历史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普遍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少数人”利用绝大多数人的复杂心态制造假象,并获取革命的“合法性”。恩格斯认为,因为每次少数人的革命都使得少数人的集团上台,在变革发生时,“被统治的多数或者站在这个少数集团方面参加变革,或者安然听之任之。”[1](P538)这告诉我们,在少数人的革命面前,多数人也就是人民群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革命的参与者,这些人“被那些拼命挤到前面来的少数人的纯粹的花言巧语所欺蒙”;[1](P539)另一类是对少数人的革命采取默许的、消极的、被动的态度。但是无论哪一种类型,其实都成为少数人利用的工具,因为,“多数人即使参加了,他们也只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为少数人效劳;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情形,或者甚至只是由于多数人采取消极的不反抗的态度,就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这个少数是代表全体人民的。”[1](P539)这样,少数人的革命就获得了“合法性”,革命力量也壮大了。这其实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的效果。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从道义上来讲,是十分错误的,但是从技术上来说,又是十分巧妙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少数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然,为什么人民群众会有复杂的心态,为什么少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总能够取得成功,恩格斯没有明确指出,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人民群众彼此信息的不对称、少数人的欺诈式宣传、少数人发动革命的时机和背景以及革命形势等都会影响到大众对待革命的态度。也正是有这些“便利”条件,少数人才能够将虚假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 再次,“少数人”中的激进派会提出一部分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或表面符合人民利益的主张,进而再次利用人民的心理,得到人民的支持。恩格斯认为,少数集团利用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的暂时胜利,但是少数集团又不是铁板一块,又有不同的利益和主张。于是,少数人会进一步分化为激进派和温和派,温和派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另一部分则想继续前进。于是,激进派就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这些要求至少有一部分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的或表面的利益的。”[1](P539)据恩格斯分析,激进派有时也会在斗争中占据上风,但最终会流于失败。于是,失败的激进派则采取“高呼有人叛变”,这也是为了得到人民群众的同情与支持。当然,经过失败后的又一次革命,激进派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不要指望这会使人民群众的诉求得到满足或者部分满足,因为,“第一次胜利的成果,只有通过较激进的一派取得第二次胜利才会巩固下来;而一旦达到这一点,从而实现当前所必需的东西,激进派及其成就又从舞台上消失了。”[1](P539)恩格斯在这里十分深刻地指出了少数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人民群众,进而实现革命、分化、再革命,最后流于保守,并最终背离人民群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多次充当着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当然,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实际上也是对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高度概括。 最后,资产阶级革命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其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虚假性。恩格斯强调:“从17世纪英国大革命起的近代一切革命,都显示了这些似乎是与任何革命斗争分不开的特征。”[1](P539)这就是说,与以往的革命一样,资产阶级革命也是少数人的革命。因此,资产阶级无论是在革命前为了实现革命目的,还是革命取得胜利后出现的分化,以及分化后激进派和温和派的斗争,都离不开争取人民群众的工作,这些争取群众的做法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虚假性,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成为资产阶级这一少数集团谋取私利的工具。 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当性和可行性 在《导言》中,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以往少数人的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物出现的。如前所述,恩格斯认为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普遍性和虚假性,但他对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则持十分客观的态度,认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当性和更大的可行性,但是在实践中也有可能面临困难挑战,同时,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