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接地气,尤其要在普通民众中落地生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统一,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 一、道德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积极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战略任务。从实际效果上看,我们的工作侧重于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实践性、感染力的角度去推动“直接的认同”,而相对忽略了道德角度的“间接的认同”。事实上,道德认同是更深入的认同,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应着力加强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2]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德,它具有德的“质”。作为社会意识,它是应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道德自觉,是当代中国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灵魂和中国各项事业推进的基石。作为社会调节规范体系,它调节国家、社会、个人的利益关系,规范经济社会行为,维护社会发展秩序。作为自律精神,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品格提升、自我完善的价值支撑。[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程中,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道德。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个人主义价值倾向的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是三种德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的一致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国家道德、社会道德、个人道德统一体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倡导蕴含着对何为国家的德、何为社会的德、何为个人的德的深刻思考。 对一个“道德的国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能够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以充分保障人民享有各项权利,能够建立并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以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推动中国成为“道德的国家”的国家的德。对于社会主义的社会的德而言,其主旨在于实现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最本质性的规定,这种自由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造成严重阶级不平等的形式的自由,而是以社会平等、公正、法治为保证的实质的自由。“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社会主义的社会的德。社会主义的个人的德,旨在促使个体意识到个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有真正的自由,从而推动个体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统一起来,在报效祖国中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塑造社会主义“道德的个人”的个人的德。 其次,道德建设实践能够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度。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全国各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求,结合地方道德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且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融民间知识和价值共识为一体的道德建设活动,形成了多张颇具正能量的“道德名片”,如杭州的“最美现象”、合肥的“合肥好人”、常州的“道德讲堂”、河北的“善行河北”、山东的“四德工程”等。这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历史文化资源的多样化道德建设实践活动,是以群众性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益尝试,使社会大众受到了价值观教育,深化了价值认知和认同,弘扬了正能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朴实样本。具体而言,体现地方特色的鲜活的道德建设实践活动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度,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直接、有效地涵养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凝聚人心的作用;二是不断强化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共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群众中的入耳入脑入心;三是促进良好党风政风民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四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显著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4]事实上,道德建设实践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提升,切实反映了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认同与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的密切关联。 最后,道德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实践性、感染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方式。然而,当前的宣传与教育方式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一是范围的局限性。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各有侧重,各地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1+1>2”的合力。此外,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多侧重于宏观层面(国家政策、方针),而对微观层面(日常生活)则相对涉及较少。二是价值宣传的表层性。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多强调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实践性、感染力,而欠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群众认同的道德和人性根基的深入阐发。三是方式的外在性。当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实践性、感染力的宣传教育,过于偏重对人提出各种外在的规范要求,而相对忽略了人本身是否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通过道德认同推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既是作为一种德的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改进和完善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因为道德不仅渗透到社会生活,也渗透到个人生活,甚至渗透到人的内心深处。因此,强化道德认同,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更为深入地贯穿个体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及其过程。道德不仅包括规范体系和机制,而且包括导向体系和机制,它在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理想。因此,强化道德认同,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道德理想、信念、追求,并且能够使人们自觉遵循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制、政策等规范要求,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