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9)01-0171-05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社会情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学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呼声愈加高涨。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指的是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的阶段性过程。目前,诸多学者已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作了相关述评。比如,有学者提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在研究视阈、方法、观点上存在局限。[1](p33-38)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对所谓的传统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以及现代化过程的机理缺乏合乎逻辑、合乎条理的认识与揭示。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可以借助不同的理论工具、基于不同的视角展开论述。而笔者欲借助认同与变革这一概念架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之路的整体分析。 认同与变革这一概念架构,是金耀基在分析中国百年来现代史的过程中提出的。他认为,认同在于“保本”,乃是维持中国文化之认同,而“追求‘权力’与‘财富’”,则中国文化必须有所变革,作为中国文化精英的“中国秀异分子”对中国现代化的认知就是围绕着认同与变革这一对观念逐渐实现蜕变的,而认同与变革的消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规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形态”。[2](p39)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适用于认同与变革这一分析框架,从中可以揭示出传统与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意义以及现代化过程机理。根据金耀基的观点,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之中,认同与变革呈现出前消后长的态势,而认同与变革的彼此消长之势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历程是一幅大历史图景。因此,笔者基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历史图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样态、借鉴学界现有的划分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无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阶段、有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阶段、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构阶段,前两个阶段都属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后者属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这所谓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未完成的形态,处在逐渐生成过程的初阶。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认同与变革的此消彼长,探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历程。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重构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既不是从零开始,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发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开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开端。从时间上看,所谓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时间节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之前的传统社会时期的无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阶段,与之后的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这一时期的有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阶段。从存在状态上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呈现出“有实无名”的状态,即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之称,但存在实质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即传统核心价值体系)为底色,对传统核心价值体系保有基本上的认同是其显著特征。 那么,所谓的传统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呢?以“巨视”的方式考察中国传统社会,可以发现,从先秦到明清,中国传统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其间虽布满治乱兴衰,但总体上的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在这一稳定的政治环境之中,在总结先秦时期的道德资源的基础上,孔子建构了“以‘仁’作为社会的道德核心、以‘礼’作为社会道德的原则的总体框架、以‘智、勇、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等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实践德目”的价值体系。[3](p105)后经独尊儒术、儒释道合流后,逐渐型构出以“以人为本”“以伦理为本位”的儒家文化,并进一步体系化为深入人心的纲常伦理思想。[4](p75)这逐渐建构起来的以“仁”为核心一整套传统核心价值体系绝不仅仅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还是规约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而这一传统核心价值体系得到了统治阶级以及社会成员的高度认同,全面宰制了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基于对传统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认同,并通过传统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动员、整合全体社会成员。需要强调的是,对传统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绝不仅仅是对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奉行,还有更为深层次的意义,即对传统核心价值体系下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等的认同,这深刻影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而变革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与强大的认同力量面前,仅能发挥非常有限的作用,充当着形式变迁的助推力。 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末期,封建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遭逢挑战,开始踏上自我消解、尝试重构的现代化道途。根据孔飞力的观点,中国传统社会的崩溃并不是辛亥革命使然,而是发酵于清朝末期甚至更早,即18世纪中后期。[5](p2-7)在18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这一个半世纪中,儒家文化所建构的核心价值体系遭逢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其权威性开始遭到质疑。清王朝的部分官员以及民间的进步人士开始了思想上的救亡图存,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洋务运动和戊戌运动时期,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不同程度地坚守儒家传统,重视社会的自上而下的纲常伦理;而到了辛亥革命,整个社会体制由帝制转为民主制度,儒家传统逐渐瓦解,甚至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出现了“打倒孔家店”“去礼非孝”等言论,[2](p41)开始尝试重构传统核心价值体系。由此可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外来与内生的变革元素的影响,对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度逐渐降低,但是,从总体上看,认同的力量依然强于变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