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特别是“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一直被学术界称作中国现代文学,“五四”新文学运动也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这就意味着在以往学者的眼中,从“五四”文学革命起始,中国文学就已经具有了现代性。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机械地套用西方文学史的分期于中国文学。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学,尤其是欧美文学,属于现代文学范围,这种分期已经得到公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同样也属于现代文学范围,因为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的发展并不同步,它们之间因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时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完成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转型,它属于世界近代文学的范围,而不属于世界现代文学的范围;所以,它只具有近代性,而不具备现代性。这是我们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命题。 确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必须树立一个标准,这就是近代文学的概念。而要明确近代文学的概念,又必须首先明确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概念,因为近代文学是相对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而存在的,它是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形态和联接纽带。 什么是古代文学呢?这需要从古代社会形态谈起。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关系狭隘,专制统治严酷,个性未获解放。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文学受到意识形态的强力制约(如欧洲的宗教、中国的宗法礼教对于文学的干预与支配),因而形成了尊崇集体理性,严守形式规范的创作原则,体现了个性未获发展时代的审美理想。如欧洲的中世纪文学,以及十九世纪中晚期以前的中国文学,均属于古代文学的范围。 什么是现代文学呢?由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力发达,社会关系建立在新型基础上,专制政治被民主政治所代替,人的个性得到解放。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文学挣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而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所以现代文学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更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突破理性与规范,带有鲜明的非理性倾向,文学表现形式也因此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总而言之,现代文学体现了个性解放的现代人的审美理想。欧美二十世纪文学产生了诸多现代主义流派,而现代主义恰恰又是现代文学的代表性思潮。 近代文学同样要先从近代社会形态得到说明。在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这就是近代社会。近代社会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生,并得到确立、发展,旧的社会关系随之瓦解,整个社会处于历史的变革与转型之中,欧洲从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末,在西方历史上属于近代社会。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文学以肯定人的价值、关注人在社会现实中的生存状况为己任,积极参与变革时代的社会实践,带有明显的实用功利主义性质。无可否认,近代文学作为由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历史中介,的确存在着诸如群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理性与感性、意识形态化与文学独立存在等等复杂的矛盾与因素;而近代文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如文艺复光时期文学、新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都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种过渡阶段的矛盾运动特征。西方近代文学正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而迎来了现代文学的曙光。 中国文学自先秦至十九世纪中后期,都属于古代文学范围,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性结构是一致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文学思潮是古典主义,它尊崇儒家的道德理性,主张“文以载道”,强调“以理节情”,崇尚中和之美,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艺术规范(如格律诗、骈文等)。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以及理性主义的异常强固,中国古代文学缺乏向近代文学转化的内在动力,因而很难自然实现近代化。中国古代文学向近代文学的转化,不是它独立运动的结果,而是西方近代文学冲击的产物。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至十九世纪末,中国文学也开始了它的近代变革。从此以后,中国开始接受欧洲的文学思想,欧洲的近代文学而不是传统的古典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学近代化的内在动力的思想资源。这就意味着中国文学的近代化是与西方化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学也从此摆脱了孤立封闭的状态,进入到世界文学的范围。这样,中国近代文学的确立,就必须放在世界文学的总体体系之中,遵循文学发展的共同原则,以世界文学史为参照系,采用世界文学的统一标准,而不能把自己孤立于世界文学系统之外,自行确立一套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勇气去面对一种严峻的现实:中国文学因与世界文学存有时差而处于滞后状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正在走欧洲近代文学已经走完了的道路,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它都是中国近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质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近代性质,是基本一致的。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封建社会的自我封闭性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破后,就揭开了近代史的序幕。中国面临着走出传统、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具体地说就是消灭封建主义、实现工业化、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争取民族独立、创立民主政治制度等。这些艰巨的任务,西方发达国家在其近代史上早已完成。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乃至历次国内革命战争,基本上都在完成这个由近代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直到今天,这个任务尚未全部完成。这就是说,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实际上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则远未实现,若要真正进入到现代社会,这恐怕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事情。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体上与社会的发展保持着同步的关系,百年文学史就是近代文学史,对此人们无庸置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是对国家、民族、阶级命运的深切关注,它以自己的方式作为近代意识形态的载体参与了社会的变革,这明显属于近代文学的主题,而不属于关注个体精神归宿的现代文学主题。二十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一方面反对传统的道德理性,同时又接受了人道主义和政治理性的支配;一方面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陈腐规范(如五四时代废除文言文和旧体诗,对古典小说进行改造等),同时又接受了新的规范(如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模式),这种矛盾现象正是近代文学过渡性特征的表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面临着三项艰巨的任务:第一,终结漫长的古典主义,建立起近代文学体系;第二,打破孤立封闭的状态,加入世界文学阵营;第三,超越意识形态的局限,争取文学的独立存在。这三项任务,欧洲文学早在十九世纪即大体完成。而在中国,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和反复,才基本上趋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