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513/j.shzyhxjzgyj.2018.03.0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41-4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着我国公民的价值取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价值取向影响着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向。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认同,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新形势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够全面、深入,还存在价值观教育协同性不够,缺乏有效保障机制等问题。因此,厘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外在实现条件,是健全引导机制,提高认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使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议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学校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3]高校作为思想汇合交融与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更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不仅要把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教育内容,更要注重思想文化的传播与熏陶。当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变革广泛而深刻,各种利益分化凸显,价值观多元并存,人们的信心和信念受到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思想上很容易被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所左右。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社会构造、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彼此交错,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与碰撞,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巨大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新时代环境下,寻求共同的精神价值,已成为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样,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也面临着困境,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规律的把握是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种基于心理认同的价值接受过程。“认同”是心理学术语,即所谓的认可和赞同,是内心对事物的一种信服态度,即从心里产生的一种认可和同意,指在社会认知中逐渐接受各种影响并使这种影响成为其个人人格一部分的心理历程,是一个行为动态词。价值观认同即个体、团体或相关组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某一或某类事物在价值观念上的认同和赞许,对相同或相似事物有着同一的看法和评判,并以这种共同的理念、原则为共同的行为取向,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主流价值取向,并成为每个社会人自愿接受、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从社会认同的心理形成过程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从部分认同到形成社会主流意识的过程,是由价值判断到行为选择的实践转化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并最终成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大学生逐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个人品质的过程,包含着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由被动认知到主动信任的心理状态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外界的指导与规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条件。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知、情、意、行不断深入的逻辑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升华的过程,是主体对价值客体不断深入领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可以划分为不同阶段,各阶段具有具体的目标:在认知认同阶段达到全面理解认同,在情感认同阶段强化情感认同,在意志认同阶段上升为理想信念,在行为认同阶段养成行为习惯。认知认同阶段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理解。通过认知认同机制的构建,让当代大学生更加充分、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情感认同阶段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接受。情感认同具体体现为态度的根本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从众变为积极自主。意志认同阶段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融入。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认同,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步骤。行为认同阶段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践行。在行为认同阶段,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