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讲政治,注重政治教育;不能用道德代替政治,用道德教育代替政治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四个坚持”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关键词:精神文明 思想道德建设 政治教育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D647 近年来,人们思考和议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问题。主要症结有二:一是有些人对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一些部门和地方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二是在潮水般涌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一些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有效的对策。为了切实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立足现实,着眼于现实。 我国现阶段,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抬头,腐败、丑恶现象重新滋生蔓延,而且屡禁不止。面对这些现实,凡有科学头脑的中国人,都不应仅仅停留在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类情绪化的宣泄上。正确的态度是:冷静地探讨经济领域的变迁、市场经济的运行给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心理所造成的影响。诸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迅猛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巨大渗透力与诱惑力,各方面物质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等,不仅对我们多年来倡导和形成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以艰苦创业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社会风气是一大冲击,而且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廉政勤政、廉洁自律的党风政风,对团结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大碰撞。如对这些问题不引起高度重视,不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予以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就势必会严重制约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道理是明白的。凡处在社会变革特殊历史时期的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必须十分注意社会人文环境的净化和思想道德文化的建构,都必须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都必须有足以感召、支撑和凝聚全民族的伟大精神支柱。马克斯·韦伯在研究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起因时,提出了“新教伦理”的假说,推动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些资产阶级有识之士,鉴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与西方伦理文化较量中日见衰颓,竟把视野投向西方,主张向西方学习,全盘接受西方伦理文化,认为现代化即是西方化,西方化是人类伦理文化的必由之路,提出了“自由主义伦理”。当代海外一些学者,在探讨亚太地区现代化崛起的起因时,又提出了“儒教伦理”这个新命题。这种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寻找现代化“灵根”、极力推崇儒家伦理文化与作为自由主义伦理思潮对立面而出现的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潮,已波及国内的一些学者。撇开这些论说的偏颇虚妄之处和其他一些有争论的话题不论,他们的研究成果至少说明精神观念、思想道德是完成变革、走向现代化须臾不可缺少的要素和前提。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的伟大变革,目标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完成这一历史创举,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面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更加需要倡导“马克思主义伦理”。不仅需要崇高理想、科学理论的引导和民族精神的高扬,而且需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驱动与支持,还需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情。应该说,这些理想、信念和伦理道德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就使中华民族在迈向21世纪、胜利完成中国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历程中,失掉凝聚全民智慧的精神支柱。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也不只是一般所谓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振兴和腾飞,意味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再造辉煌。中国文豪鲁迅先生说得好:唯有民魂是很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正进步。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也说:“只有那些已经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习惯的东西,才能算作已达到的成就。”[1]一句话,社会主义经济搞不上去就会受制于人,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如果精神支柱崩溃,失去内聚力,也会别人不打而自倒。这都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和历史事实。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后者主要是指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等的建设。由于思想道德属于观念形态现象,明显地具有政治性、渗透性、渐进性、反复性、层次性和继承性等特点,由此也可以归纳出它的一系列特殊建设规律。诸如层次递进规律、渗透转化规律、进退反复规律、继承创新规律等。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它立足现代,重在创新。但创新不能从零开始,必须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继续前进,正确对待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发展不能割断传统,文化建设也只能温故知新、推陈出新,没有暴发户。研究传统,理解传统,从而超越传统,是进行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们常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并非虚夸之词,而是历史事实。在中国传统文化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有着非常丰富、非常复杂的内容。既包括许多时代性的内容,也包含一些历久常新,在今天仍有现实价值的内容。过去有人提倡“华夏优越论”固然不对;然而当今有人宣扬“民族虚无主义”,否定传统文化价值,也是极其荒谬的。正确的态度,应遵循批判继承的方针,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科学的辩证分析,区分精华和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凡其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有利于我国道德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我们予以继承和弘扬;反之,凡其已经过时、腐朽或已成垃圾,丧失了生命力,有碍于我国道德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我们就必须舍弃和批判。我们必须牢牢记取:继往主要是为了开来。 从定位的意义讲,思想道德建设则居精神文明建设两部分中的核心地位。这个核心地位,不能因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因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而发生更移。现在严重的问题是:有的人特别是有的领导,把这个核心地位置诸脑后,甚至忘却,出现了地位偏移的令人忧虑的情况,提出了种种奇谈怪论。诸如,有的人用“思想多元论”代替马克思主义“一元论”,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划不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界限;有的人把科学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的“两手抓”即两点论变成了“二元论”,只讲智育,不讲德育,或重智轻德,使思想道德的核心地位发生了偏移,出现了青年学生学习目的的功利化、学习内容的实用化的不正常现象;有的人在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时,把“重点论”当成“一点论”,混淆了哲学范畴的物质与精神、社会范畴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工作范畴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这三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片面强调物质、物质文明和物质形态(即物质条件),忽视精神、精神文明和精神形态(即思想意识条件),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建设,出现了“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产生了什么精神文明建设的“代价论”、“牺牲论”、“思想道德不容干预经济”的观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