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习”在我国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眼。但是,可能至今有多数人还是对它不甚了解。这里不用“概念”而用“字眼”两字,正是由于“政治学习”在我国是一个很少有人研究的问题,以至学术界现今还缺少对其内涵的界定。在社会重视培养人的素质,其中也包含着政治素质的今天,研究政治学习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研究政治学习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今人们对政治学习持有一种消极被动的态度,甚至认为它与自身的发展是相矛盾的。鉴于人们的这种误解和偏见,有必要对政治学习的含义和意义加以认识。 政治学习首先是学习,这就有必要了解什么是学习?对此,中外学人作过不少研究,其中西方学者的研究比较系统。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学习理论有三大主要流派。第一是联结派,这派人士认为,学习就是把外部刺激和主体反应联结起来,或者这种联结的加强,它是一种试误性质的渐进过程。第二是认知派。这一学派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主体对外部刺激的一系列的被动反应的连续过程,更是主体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反应两者应如何建立正确联系的认知过程。在他们看来,学习的成功是由于“领悟”的结果,主体解决问题是突然实现的。第三是联结—认知派。他们认为学习是主体对正确的预期方向(目标)的习得过程,学习既不是对刺激的被动反应,也不是纯粹由主体认知所决定,而是一种信号—完形—期待的形成。有人并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所面临的刺激通过一系列内部构造被转化、加工的过程,即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至于中国的学习理论,除了注意感知、理解、判断、推理等认知因素外,还讲究情感、意志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总之,有关学习的见解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什么是政治学习?它是指主体在政治情景的刺激下,发生识记、理解、分析以及产生一系列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以致主体的行为从他(或他们)在进入这种情景之前到进入这种情景之后发生变化。很显然,这里表现出融合的意图,它既主张知、情、意的融合,又强调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所以,政治学习应该是主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而这里所指的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并且这种群体可以大到阶级和民族。但我们通常把政治学习的主体看作是个体。 1.政治学习是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需要。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体逐步确立和养成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正常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他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政治人”。这是政治社会化的个体意义。更重要的是政治社会化的社会意义,它在于维护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政治社会化原被认为是一个社会作用于个人的单向过程,但现今的观点认为,整个社会化实际上是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一方面,个人学习社会所要求的政治知识、社会规范以及政治生活的技能,取得政治生活的资格;另一方面,个人又不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新的知识、规范、技能等。也就是说,任何社会的一系列政治要求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它自身也有一个“吐故纳新”的需求,而无数个体的创造和对社会的反作用,正是满足这种需求的重要方式。在社会和个人的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中,个人的政治学习是随时进行着的,即个人既可能按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提出的政治要求去进行政治学习,也可能不认真遵从这种要求。尤其是当个人缺乏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时,他在进行政治学习时就可能是非不分、良莠不辨。因此,研究政治学习是为了促进积极的政治学习,消除消极的政治学习的不良影响。 2.政治学习是提高整个民族政治素质的需要。政治素质的高低、政治意识的强弱,是衡量一个民族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愚昧落后的民族是无所谓政治意识的,因为它无法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问题,更无法从政治角度表达自己的利益,即不可能全面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追求,而这种政治上的不自觉又加剧了自己的愚昧和落后。因此,善于进行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利益和民族前途的重要问题。 二、政治学习的基本内容及方式 从抽象的角度考察政治学习的内容,可将其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政治理论。这里所说的政治理论,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政治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狭义的政治理论其涵盖面也十分广大。它是由“政治”这一概念的内容的不断变化而扩大的。如果我们把政治看作是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的话,那么,它就是指有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今天,在无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之后,无产阶级政治的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正确处理各劳动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无产阶级内部的关系,诸如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无产阶级对农民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关系,等等。此外,无产阶级政治还表现在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①a]于是,政治理论又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理论。我们有时也把狭义的政治理论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而平时所说的政治理论是指广义的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的学习有很大的程度差别。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认知、领会、运用等几个相互联结的环节。认知是指学习者接受政治术语、政治概念以及政治理论等;领会是指学习者在与以前所经历的政治刺激情景有所不同的情况下,超越具体事实来把握实质性的知识,它渗透了学习者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分析力以及对适应能力和定向能力的要求;运用是指学习者将学得的政治知识用于应付新情景和解决新问题。 政治理论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接受灌输。这种学习也称为灌输接受型学习。由于政治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理解这类内容,而这种内容被学习者所接受,将增加他的鉴别力,改变学习者的行为。然而,面对政治理论,学习者必须花很大的时间和气力来了解它,并且只有在面对面的“教”和“学”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也即在灌输的条件下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灌输,是从方法论意义来说的,而不是指具体方法上的硬逼和强迫。并且恰恰正是这种类似强迫和硬逼的做法,造成现今部分群众对“灌输”不大理解,甚至对这一概念表示反感。其实,灌输不仅发生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之中,而且大量发生在人们周围的生活之中。只不过生活中发生的灌输现象没人明确强调,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接受着它的影响,较为突出的例子是商业广告。国外也有学者指出过灌输的普遍性,并且认为那种教育者和学习者“面对面”的解说和引导是必要的和有效的,正如图书馆再好不能代替教室、《圣经》本身不能取代牧师一样。依中国古代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道”来说,也就是要求教育者注意那种启发式、说服式、引导式的灌输。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灌输有一定的作用范围,即政治理论的灌输通常只对人的认知领域发生作用,而人的情感是很难通过灌输来培养的。这就必须有其他的政治学习方式作配合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