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对它既可以做微观的近距离考察,也可以作宏观的远程性思考。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走向深入的今天,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放到人类历史的全程中,作大尺度的宏观性历史考察,对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和命运是非常必要的。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争论及其实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何时产生?即在时间上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源头;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何以产生?即在历史上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根源。追溯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不仅仅指向过去,更关系到现在与未来,它对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正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绕不开一个关键性的理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伴随人类社会历史始终的现象,还是一种历史阶段性现象?更进一步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普遍地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中,还是为阶级社会所独有?学界通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阶级与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阶级与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它只存在于阶级社会,在原始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中,并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类活动。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其发展可延伸至共产主义社会,在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社会中都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这一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性质与表现。要把握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实质,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非政治性”。如果把政治性当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同时认为政治性就表现为阶级统治与阶级压迫,难免就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无阶级社会失去了存在的可能。相反,如果认为只有阶级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才集中表现为阶级属性,就会把“非政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政治性”功能纳入到考量的范围,并着眼于这种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与教育性,自然会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结论。 究其实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恰恰是寓“政治性”与“非政治性”于一身的。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是要从概念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非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它可以涵括这类活动广泛的样态与类型,反映这类活动的普遍性特征;狭义上它着眼的是这类活动的某些特殊属性,有时特指这类活动的特殊类型——政治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充满着内在丰富性和外在多样性的社会现象,我们在研究它的起源问题时,不是只研究其中的一个部分,也并非只是研究它的特殊类型,而应该对其概念做一个广义上的理解与把握,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更广泛地涵盖这类活动的多种形式与样态,完整地追溯它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广义上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它是指“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向其成员传播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或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P120)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思想政治教育会分别呈现出“政治性”或“非政治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党员干部、部队官兵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指向,重点在于政治学习、加强党性、改进作风、严格纪律等;而在面对企业员工或社区群众时,则体现出强烈的非政治性,重点在于建立企业或社区文化、加强互帮互助与团结合作、进行组织动员等。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包括以一定阶级或政党为主体的政治性活动,还包括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开展的非政治性活动,如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这里应该作广义的理解,这样在考察它的历史起源时,既能涵盖这类活动特殊的类型,同时也可以把这类活动多样的形态纳入进来。 二是要从本质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非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一般属性、特殊属性及本质属性的有机统一,它不是其中任意的一方,也不是三者的机械综合或简单相加。首先,上施下效,把特定的知识与技能传授于人,是为教;立德树人,按照特定的目标培养人和塑造人,是为“育”,教与学的关系贯穿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属性。其次,不同于数学教育、物理教育等科学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单纯地传授理论与知识,而主要在于传递特定的思想。进一步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以特定的“思想”作用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把教育对象的思想按照一定的方向、要求、标准进行改造与再生产,促使教育对象完成思想内化与思想外化的过程,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属性。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常是由代表社会的“官方”发起、组织并实施,身处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之中的教育者,实际上承担着“政治代言人”的角色,其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或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但本质属性并不直接等同于本质。把政治性/阶级性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混淆了本质属性与本质这两个概念,窄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核心价值观传递或教化。思想政治教育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不同,并不是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的,而是有着明显的意图和倾向性,这是它成其自身的根本依据。它虽然借助于知识的载体,但其本质却不在于价值中立的知识教育,而在于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政治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表达无疑十分重要,但它并不能反映其全部的内容,在核心价值观系统中,还存在伦理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定社会进行主流价值观传播与教化的活动,它虽集中体现为政治价值观的传播与教化,但又不仅仅限于这种传播与教化。它的功能与价值是多样的,它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稳定,维护阶级统治,保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也可以协调社会关系,管理公共事务,实现社会治理,还可以承继文化文明,建设精神世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属性与特征,有时集中表现为政治性,而有时则集中表现为非政治性。在原始社会中,政治价值观尚未分化出来,但其他价值观的传递与教化活动却是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和功能尚未形成,但它对于社会层面乃至个人层面的意义和价值却是不可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