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02(2017)01-0067-05 形象思维理论在我国历经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讨论,这一理论话题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关于形象思维理论在俄苏所经历的转变和论争却没有得到系统的梳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一、别林斯基提出形象思维的初衷:审美独特性 “形象思维”由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提出,他没有直接使用“形象的思维”或“形象思维”这个术语,而是在《莫斯科观察家》1838年6月号上发表的书评《伊凡·瓦年科讲述的〈俄罗斯童话〉》里首次谈到这一思想“诗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①别林斯基真正对形象思维展开论述是在1840年的《艺术的观念》一文,他将“诗”改成“艺术”,别林斯基说“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寓于形象的思维”,并且以注释的形式说明俄文中他是第一个使用这个定义的人。最初,别林斯基并没有对形象思维予以清晰的解释,他用形象思维或者是给艺术下定义,或者是谈创作过程。此时,别林斯基所谈论的“形象思维”,是黑格尔绝对理念的引申,“诗歌……是在观念直接体现为形象的形式中”②,这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黑格尔对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别林斯基明确提出“观念是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普遍事物;形式是这个观念的局部的显现。”③那么,所显现的“感性”,成为别林斯基在形象思维中首先要强调的内容:“单纯的、直感的、由经验得来的认识,在诗歌和哲学之间看到一种差别,正像存在于生动的、热情的、彩虹一般的、展翅而飞的想象和干巴巴的、冷淡的、精微的、严峻的、喜欢唠叨词汇的理性之间的差别一样。”④在艺术感性的背后,则是诗人的“个人性”,别林斯基认为,思维的第一条道路是人类先民的神话,也就是哲学上的宗教;思维的第二条道路是艺术,它从象征起,到诗意形象为止;最后,充分发展并成熟的人,转入了最高级和最后的思维领域,那就是纯粹思维,摆脱了直感,把一切提升为纯粹概念。艺术从属于更抽象的哲学,也就是黑格尔说的“绝对理念”,“这与史所公认的别林斯基本人的黑格尔哲学背景完全相符”。⑤ 因此,别林斯基对形象思维的提出,毋宁说是对艺术独特性的强调,而且我们根据别林斯基对作家艺术家“个人性”的进一步关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形象思维这一概念提出的初衷,是对艺术审美特性观照的结果。艺术的审美特性,这是审美现代性进程的一个重要成果。要知道“艺术”刚开始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相对于天然物品的人工技艺,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分类;所以贡布里希曾经说过“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⑥大写字母A开头的Art属于西方语言的独特现象,是指带有某种神圣性的事物;只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单独把某些特定的事物划归为一类的现象,才能由ar(技艺)变成Art(艺术)。1746年,法国神父夏尔·巴图(Charles Batteux)在《归结为单一原理的美的艺术》(Les beaux arts réduits àunmême principe)“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美的艺术’定义为一个特殊的范畴”⑦“艺术”被划归为与“美”相关的独特领域,形成了现代艺术体系。⑧在这个意义上说,别林斯基对艺术独特性的强调,是艺术审美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随着对艺术家“个人性”的强调,也是艺术家获得独立身份的开始。 二、别林斯基之后的形象思维:艺术外部因素的复杂缠绕 别林斯基提出形象思维理论之后,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谈到了形象思维的问题。1845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虽然没有正面谈到形象思维,但他将形象的完成与创造性的想象联系了起来,并努力要描述出这个过程,他说“不管怎样,类的观念要完全而且彻底得到体现,只有通过一连串和它相吻合的个别的事物,而不是光通过一种事物……为了达到这一点,就要使观念的全部丰富性成为同类许多事物在一种事物上的集中表现,还要使一切偶然性都溶解在这种事物里”⑨,而且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想象要服从现实,任何想象都不能离开现实而凭空产生。1858年,杜勃罗留波夫对形象思维的观点首先以他对诗(艺术)的定位有关,他认为的艺术,必须是真与善的结合,并且要把它们在优美而明确的形象中表现出来,并且认为只有艺术家才能这样做。“对善表示向往”⑩“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好像一个焦点一样,把现实生活的许多事实都集中在本身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所处理的是“活的形象,观念就在其中显现。”(11)杜勃罗留波夫对别林斯基的观点从文艺、文艺创作活动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此处,美与“善”的联系,使形象思维所蕴含的艺术独特性开始具备社会伦理的诉求。 此外,俄国很多著名作家也都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形象思维”的认同,如屠格涅夫在1869年谈《夫与子》的创作时提到“如果没有一个逐渐融合与积聚了各种适当的要素的活人(而不是观念)来做根据,我决不想去‘创造形象’”。(12)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科等作家都在自己的文章中以各种方式赞同形象思维说。 十月革命前后的理论家与作家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形象思维的阐述和认识首先开始关注形象思维说的唯物主义基础。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将别林斯基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总结了别林斯基的五个美学规律,第一个规律,也就是别林斯基的基本规律,是“诗人应该表明,而不应当证明,是用形象和图画来思考,而不是用三段论法和两端论来思考……我们知道,诗是对真理的直感的默察或者是寓于形象的思维”。但首先提出了“不应该忘记,我们谈论了的是一个唯心主义者。”(13)卢那察尔斯基赞同形象思维说,他提出的背景在于,国家需要通过艺术来了解自己“这一任务正在通过中央统计局、通过我们的通讯和调查来执行”。要得到社会人群的具体状态,所有调查都“不如使用艺术语言”。(14)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作家就要从生活中撷取形象。卢那察尔斯基试图解释形象思维的心理机制,一方面是对现实生活最微妙的感受,一方面是对心理印象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