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和具有阶级性的范畴,由于时代和国家自身阶级性质的不同,爱国主义教育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需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在两种制度并存、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矛盾叠加期和思想多样化的背景下,我国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理论研究与现实教育刻不容缓。 一、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严峻的时代挑战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需要加强的不是一般意义上“对祖国的一种积极或支持态度”的抽象爱国主义教育,而是马克思主义及其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全球治理”“世界政府”等观点的挑战。一些人认为,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传统的国家界限逐渐被打破,民族国家或国家主权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组织的功能将得到强化,人类逐渐进入“全球治理”或“世界政府”时代。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也使世界成为“地球村”,传统意义上的疆域日益模糊,国家的职能被弱化,主权观念被淡化。在此背景下,爱国主义似乎已经不合时宜,甚至已经背离世界潮流。传统国家概念被重新解释的趋向使爱国主义也被泛化,如:哈贝马斯的爱国主义就是要以欧洲为对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鼓吹“人权高于主权”,“普世价值”论者鼓吹爱真理优先于爱国家,也正在消解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 恩格斯指出:“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①也就是说只有在阶级产生之前以及阶级消灭之后,国家才不需要或不存在,而目前国家消亡的条件并不成熟。在国际社会中,国家还是国际关系的主体。在国际关系中,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每个国家仍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追求。西方国家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仍然是自16世纪以来就已经开始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其目的在于向全世界推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制度模式、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实质上是企图通过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和经济落后国家的内政、颠覆这些国家的政权,推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服务于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和私人财团作为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型组织,所追求的仍然是这些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最大化,不仅不会帮助它所涉足的其他国家巩固自身的政权即“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也不可能帮助这些国家进行“国家治理”;相反,这些公司和集团作为新型的垄断资本组织进行全球经济扩张,不断侵蚀别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主权,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强化其母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发展突破了一国的国家界限,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在当代全球资本主义仍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科学和技术带来的生产力仍然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家始终是有祖国的,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发展、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而且,全球化时代的竞争更加激烈,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应当更加紧密,爱国主义更应当得到弘扬。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国家与个人也是密不可分的,国家强大是保障个人尊严的前提,并保护这个国家各个利益群体的发展,个人爱国是保证国家强大的基础。或者说,爱国主义是个人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力量源泉,也是国家繁荣得以保证的精神动力。此外,在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一旦发生矛盾必须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保护的是本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的“逐利”本性决定了他们最爱的不是国家,而是自己和自身资本的利益。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的权利和利益从来不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关照之下,因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属于无产阶级的政权。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对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②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条件下,国家落后,人民不可能有尊严,这在中国近代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中国土地上出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标语让人记忆犹新,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领土屠杀上千万国人的惨烈悲剧让人痛心。须知,当代世界仍然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系。因此,在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更应当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坚决维护祖国的主权与尊严。 其次,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前提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与斗争日益突出。他们用“历史虚无主义”贬损中华文明、诋毁革命领袖和英雄、美化反面历史人物,抹黑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动摇我们爱国主义的历史根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等包装成“普世价值”到处鼓吹和推销,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道德绑架,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利用网络等媒体,到处散布“中国崩溃论”③等蛊惑人心的言论,故意制造舆论唱衰和打压中国经济,降低我国人民对国家的信心和认同;支持民族分裂势力、策划街头政治、发动“颜色革命”,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以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西方强势的意识形态攻势,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的培育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资产阶级在全世界奔走的结果之一,就是“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普世化”是由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的,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其国家利益和该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一方面,马克思耗费毕生精力从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剥削人、少数人的幸福凌驾于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的不合理性,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另一方面,今天的实践也已经证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遭遇了难以克服的困境: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的邻国印度这一所谓奉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国家在很多领域都比中国落后很多,拉美国家并没有因为推行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而实现经济腾飞,中东的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被资本主义“民主化”的国家乱象丛生、人民流离失所……连西方资产阶级学者都反思说“资本主义出大事了”⑤,而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却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显然,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自豪,完全可以用事实说话,树立信心,增强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意识。 最后,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思想多样化趋势的挑战。中国自古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至于近现代以来,周恩来在少年时期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从而表现出深受近现代民主革命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影响与熏陶先进青年的理想信念。钱学森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更是表明了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认同和热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取得的每一个重大成就,都离不开全国人民在爱国主义精神支撑下的合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