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9104(2016)01-0130-27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英文中的“technology”、“craft”及“art”与希腊文的“
”(后延伸为“téchnē”)有一定渊源①。古希腊人常将“认识论”(epistēmē)与“技术”(téchnē)联系起来讨论,显示(科学)认识与技术密切相关。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对于艺术创作观的影响等问题不乏前人关注②。技术创新与艺术创新均作为人创造性活动的体现——相比之下,如果说科学在于揭示或发现,那么技术和艺术则在于创新。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艺术历经了从关注神性到关注人性,再到关注人、自然和社会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麦克卢汉认为:“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1]104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技术的发展一直如影随形,特别是进入到工业化社会阶段以来,技术作为推动艺术的外在表现形态直至艺术风格发展演变的一种重要因素,对艺术观念的影响日益显著。一个社会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普遍运用的技术方式,决定了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必然采用与之相应的方法与手段,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同时,技术进步更是在促使隐含在艺术表象内部的艺术创作观念同步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看似是材料、载体以及创作手法的改变,实则为审美追求、认识方式与评价思维模式的改变。 回顾几千年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由于中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最根本的是由于存在着对人生追求和理想境界不同理解的巨大差异,在中国古代数千年艺术发展历程之中,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改变并不明显。概言之,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具体反映,典型地体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创作实践工具、载体材料和场景设置之中。所以,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创作中,常用的创作工具和作品的材料载体就是笔墨纸砚,几千年来并没有太大变化;在中国传统舞台艺术创作之中的舞美设施和场景布局,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桌二椅,是典型的经过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形式符号。在艺术精神塑造和外在形式表现的关系处理中,和艺术创作所需要表达的深邃的思想、复杂的情感、悠长的韵味、淡远的意境相比,对于艺术作品形式因素中一些外在的繁缛复杂的物质因素,大都是采取简单忽略的处理方式,所以,绝大多数中国传统经典艺术作品并不需要布置大场景和花费大制作。而且,这样并不影响饱满的艺术精神的外在呈现。而在西方艺术作品创作发展的进程之中,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艺术创作本身和外在形式表现的影响变化,则体现得较为明显。在诸多门类艺术之中,艺术作品的创作工具、载体材料、舞美场景、设计制作等的变化,大都被深深地打上了作品创作产生所在的不同时代的烙印。 对于技术的阐述,复杂性理论研究的先驱者布莱恩·亚瑟(W.Brian Arthur)在其《技术的本质》(The Nature of Technology)中对“技术”予以了三个不同层面的阐释:“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技术是实现人的用途(或目的)的一种手段。其次,技术作为各种实践和(构成)要素的一种集合。第三,技术作为促进一种文化(发展)的产品以及工程实践的完整集合。”[2]28并且,亚瑟强调技术是“可执行的”(executable)。[2]29当前,技术与艺术之间关系问题的探讨虽然并非新的议题,但却常常因视角或视点的不同,以及技术与艺术的多元化互动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这也是对于技术的可执行性以及技术对艺术的促进作用在文化层面的反映。 总体而言,伴随着技术进步的发展进程,艺术创作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拓展,并在细化和个性化趋势之下日益面临多元化的选择。此外,一个时代的技术生态,决定着这一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观念,也必然引领着一个时期中艺术创作的大致倾向,甚至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的风格表现。纵观一个时期艺术面貌的总体变化,必然折射出艺术创作观念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技术的内在支配和潜在影响。我们分析技术进步促使艺术创作观念发生的变化和影响,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从艺术史的线性发展过程看技术进步与艺术创作思想观念之间的变化及其相互影响;二是技术理性思维对艺术创作观念变化的影响;三是技术垄断时代艺术创作思想观念的困顿与警醒,以及对于后工业时代消解艺术创作人文价值的文化反思。 一、技术进步与艺术观念演变的历程 艺术史与技术史的发展历程并非平行而来,二者之间不仅碰撞、矛盾,而且还有交叉、融合。总体而言,艺术史呈线性发展路线;而技术史却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路线。③这并不是要否认在艺术史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技术的影响。相反,艺术史上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在新技术条件影响下实现的结果。技术之于艺术仅仅是一种实现手段,艺术也是一种在审美文化选择和内在技术条件的推动之下,结合社会时尚表现和个人趣味选择的审美表现形式,艺术和技术两者都是从人的原点出发,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需求。 技术进步对于艺术创作观念的影响及其显著变化,可以从艺术史的线性发展中清晰地体现出来。如前所述,我们考察艺术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代以来的艺术发展中,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改变并不明显;而在西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本身和艺术作品外在形式表现的影响则较为明显。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并无学科间清晰的条块划分,社会科学(含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都被纳入到哲学的层面加以探讨。艺术和科学,两者不仅没有分离,而且共同处于原始的混沌“合一”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美丽的事,具有永恒性的魅力。”④通俗的表述就是,之所以我们如此的喜爱古希腊艺术,就是因为那是人类社会再也无法回去的童年。(图1)科学在于发现和揭示自然规律,技术在于解决社会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的发明创造及其应用,艺术求得美的比例与和谐——在当时的社会,三者之间并不矛盾,且互为支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文艺术、科学和技术之间在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价值观念以及对于人类社会活动的作用分工等方面逐步产生了区别。科学(研究)似乎始终保持着自己“中立”的理性立场,走向对自然规律和方法的理性探索;艺术保持了人类社会童年的天真,继续找寻和建构人类心灵的栖息地,逐步走向对人类的感性认识和美的终极探索(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