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拟态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侯劭勋,硕士,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网络舆情分析员;都晓琴,硕士,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网络思政分析员。

原文出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内容提要:

借助于网络媒介,现实世界越来越容易被描绘、摹写、重构和再现,并由此而形成网络拟态环境。这种信息环境是现代媒介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状态,更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忽视的前提。虽然网络拟态环境为宣传与弘扬主流价值观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诸多困境,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6 年 06 期

字号:

      在现代社会,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公众阐述观点、表达诉求、抒发情感的重要场所,由此也使人们为媒介化、符号化的拟态环境所包围和影响。毋庸置疑,由网络媒介所催生的拟态信息环境已然成为人们在现代社会必须直面的生活世界。网络拟态环境拓宽了人们的眼界、思维,但网络拟态环境中的思想交锋、观点碰撞、价值冲突趋势也愈发明显,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因此亟待加强对网络拟态环境的研究。

      一、网络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背景

      1.“拟态环境”的概念溯源与意涵解析

      从词源学来看,“拟态”(mimicry)最初来自生物学领域,它是“指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现象,借以保护本身,免受侵害”[1]。被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引入舆论传播学领域。李普曼在《舆论学》(Public Opinion)一书中以柏拉图“洞穴里的囚徒”为喻,首次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概念。李普曼之所以提出这个极其重要的术语,是因为他敏锐地认识到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囿于时空限制、人的精力和能力有限以及国家审查制度等因素,每个社会主体很难亲身感知和体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件或现象,而那些不能够为人所直接感知的事物,大部分由新闻媒介机构提供。因此,人们的生活环境就被界划为两重,即现实环境(real-environment)和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是人们对现实环境的一种描绘、摹写、重构和再现,以现实环境为模板,借助媒介并运用符号系统反映出现实环境的信息,从而构建一个符号化的信息环境”[2]11。

      在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时代,拟态环境是人们无法逃避且需要适应的一种生存实态,它的特点在于:其一,拟态环境是客观现实的媒介化、符号化,它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和人的生理限度,拓展主体的视界、认识和思维;其二,拟态环境也是一种“准环境”或“假环境”,它虽以现实环境为“原始母本”,但却不是对现实的“全景再现”和“镜子式映照”,而是经由“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3],故与现实环境存在某种偏差;其三,拟态环境建构了一种“拷贝世界”或“象征世界”,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判断和体验。从本质上看,在拟态环境下,与其说人们对现实作出反应,不如说是对“客观现实影像”的反应,并由此而产生现实影像。正如李普曼所说:“人们的行为是在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但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行为后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动的真实环境中。”[4]9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观照网络拟态环境

      随着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已然成为人们的重要生存方式,它给主体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带来了深远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书籍和报刊,还是电话、传真、收音机和电视都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内容”[5]。这意味着对拟态环境不应仅局限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大众媒介层面的研究,还应兼顾网络时代的情况,并深层反思网络时代对拟态环境本身的反作用。网络拟态环境,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借助网络媒介并运用网络化的符号系统描绘、摹写、重构和再现现实环境,从而构建的一个信息环境”[6]。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诸如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为人们交往交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同时网络媒介所具有的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的特点更加促使现实环境媒介化、符号化,由此使得拟态环境效应更加凸显。

      由此可以看出,由网络媒介对各种事件或信息摹写、加工以及结构化所提示的信息环境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必须面对的客观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也需要观照和考量网络拟态环境。一方面,网络媒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重视的渠道。这不仅是因为网络能够以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多样化形式,有助于生动形象地进行宣传,而且还在于网民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对象的现实状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特别是手机网民稳步增长,达到6.20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9.9%,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当前,如何利用网络空间塑造拟态环境并加强对众多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拟态环境的主导权不再仅由部分主流媒体所擎举,因为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借助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对某个事物或事件进行描绘、摹写、重构和再现,以至于有学者指出:谁在网络时代控制了“拟态环境”,谁就将控制人们头脑中的现实世界。[7]在此境况下,网络上思想交锋、价值冲突的趋势愈发明显,特别是诸如“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等思潮泛滥,同时也存在质疑乃至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声音。一些人试图通过网络媒介建构拟态环境,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些存在于网络拟态环境中的问题都亟待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予以应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