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中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作 者:
曲波 

作者简介:
曲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理论形态的教育活动,更是价值生产的实践活动,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塑下,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生产、传播和践履为内容,追求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为价值旨归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特质内在地规定了,应当在思想传承和制度实践的互构中不断总结概括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相互作用的时代形态、运行规律与现实问题,以此形成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意识与自我理解。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需求,迫切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作为成熟学科的理论自觉与思想自我,摆脱对于西方理论和其他学科的依附性,实现在思想观念、理论旨趣、方法取向和话语体系等维度的范式创新,推进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建构。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6 年 06 期

字号:

      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是嵌入在中国社会转型变迁的总体进程之中的,确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根据与规范基础,是推动学科观念创新的思想前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自我理解的体认和觉知,来源于学科理论发展的内在诉求,就其现实性而言,则直接表现为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回应。面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从初创到不断成熟的文化实践,梳理总结两者之间相互建构的演进逻辑与客观规律,能够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提供有益启发。

      一、意识形态建设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觉解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理论形态的教育实践活动,更是价值生产的实践活动,它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塑下,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生产、传播和践履为内容,追求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为价值旨归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础之上,承载与表达着时代精神,并以现实的方式作用于社会发展与精神生活。

      1.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本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是我们思考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问题时所应坚持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方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基础与发展动力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构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自觉,以及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念自觉,正是这双重自觉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内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内在地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要体现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门化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受制于并服从于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因而应当将其置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背景与实践诉求中进行审视。全球化、现代性与网络化改变了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进而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语境,只有在传统与现代、全球与本土的双重坐标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形成关于自身本质的反思性理解。

      2.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属性

      “意识形态是用一定的话语系统表达和宣扬,用来指引一定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和维护一定阶级利益和统治,自觉反映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2]它发挥着政治教化的观念统一功能、凝聚共识的社会整合功能以及文化传承的思想接续功能。由于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性和文化性的双重特质,作为意识形态教化的思想理论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同时葆有“政治-国家”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属性,两者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国家”属性,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类型,它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思想法宝与政治优势;而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属性,则体现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表征,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生产和再生产为主旨,它在培育理想信念、养成道德人格以及确立社会规范的价值实践中,发挥着引领方向、提振精神与凝聚人心的思想功能。

      人类文明发展的辩证法昭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认同的建构与强化往往是与异质性“他者”的存在相伴生的,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交流交锋愈益频繁,民族国家的自我认同就愈加强烈。国家观念的认同感如何维系,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如何保持,精神家园如何现实地发挥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时代问题。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机制是自上而下的,而民众心理认同的发生机制则是自下而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衔接国家与个体之间交互作用的中介机制,能够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建构与社会心理的微观认同之间的良性互动。

      3.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在多元价值观念背景下培育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中国社会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培育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基础和建构社会秩序的思想根基是国家政权稳定的内生性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和价值传递使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个体行动的实践方式,促使主流意识形态从理性层面的“崇高的客体”转化为主体自觉践履的道德习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价值信仰。“信仰是在一定情感、认识和意志基础上形成的对内在追求和社会生活目标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3]价值信仰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发展前景的国家,都必然培育独特的信仰体系作为社会民众的精神家园。在工具理性为世界祛魅的现代性变迁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价值理性的衰落,民众的价值信仰日趋多元。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价值理念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作用,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夯实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筑牢国家制度的精神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文化软实力。世界历史时代的到来,使得“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4]国家间意识形态博弈的实质,集中体现为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一国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使命正在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通过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独特思想魅力,破除西方现代性及其意识形态的话语垄断。在全球化时代,彰显中国现代性的意义与价值,要更好地诠释中国特色,建构中国话语,彰显中国魅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同意识形态互动生成的历程与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特质内在地规定了,应当在思想传承和制度实践的互构中不断总结概括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相互作用的时代形态、运行规律与现实问题,以此形成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意识与自我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逻辑内在地构成其自身发展总体性的必然环节,如果缺省关于演进历程与发展规律的历史性分析,就会造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化理解,使其成为封闭僵化的概念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