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自信问题,强调指出: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价值观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系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拥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秉持独特的民族气质与风格;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具有厚实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来自于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承载世界文明的共同价值。 1.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从结构要素上讲,包括主体、客体和关系三个方面。一是主体。这一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上到国家、民族、政党,下到每一个人,都是这一自信的主体。二是客体。其客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它既不同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也与社会主义的一般价值观有所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观。三是关系。这一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这三层关系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实践关系是基础,认识关系是桥梁,价值关系是目的。实践关系是其中的最基本方面,价值关系则是其中的最高层次。价值关系渗透于实践关系与认识关系之中,是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只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满足了主体自信的需要,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才能真正实现。 2.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和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这“三个自信”。道路自信,就是坚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这条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基本国情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和牺牲开创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实践路径。理论自信,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这个理论体系,它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在其指引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制度自信,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3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价值观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根本和基础,“三个自信”离不开价值观自信的支撑与推动。“三个自信”的本质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始终贯穿于其道路选择、理论发展和制度完善之中,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起着灵魂性的决定和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凝聚力、感召力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自觉认知,对道路探索的理性审视,对理论体系的深刻认识,对制度体系的真挚情感,对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人们选择、创新和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人化”和“化人”的过程。价值观自信为“三个自信”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没有价值观自信,“三个自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分析和挖掘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所以成功的深层价值观底蕴,将“三个自信”所蕴含的价值观新质进行提炼和升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新成果塑造人们的灵魂,引导和鼓舞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大道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3.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与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会上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里,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更重要更根本的高度。而“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2]。文化的核心是由一套价值系统构成的,这些价值观念,反映了一定主体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品质,标志着这一主体对待人们和事物的根本态度。文化是价值观的表现和反映,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两者有机统一,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本源支撑,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凝练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所蕴含的伦理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自觉,是引导价值观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创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意义重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必然诉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连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西方国家执政当局、新闻媒体和学者,都不得不给予认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弗朗西斯·福山,在苏东剧变时,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终结了,共产主义失败了,自由主义胜利了!而近些年,福山改口了!2010年12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他说,“这些年中国作为大国所进行的外交努力和承担的国际责任,让任何人都不能忽视中国的发展”[3]。是什么让一个国际知名学者修正了自己的理论、转而称赞“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呢?那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下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取得成就的根本表现。伟大成就的取得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必然是价值观因素,我们要挖掘和梳理其深层价值观根基。同时,中国取得伟大成就,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有价值观自信了。拿利比亚大撤侨来说,利比亚发生内乱之后,中国政府用了不到20天时间撤了35000多人,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国力确实增强了,展示了强大的危机应对能力,体现了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凸显了中国海外利益拓展过程中存在的价值观硬伤!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与价值观没有融入当地,没有得到较好认同,价值观的影响力相对弱小。国家硬实力不等于软实力,要将硬实力自信转化为软实力自信,尤其是转化为价值观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