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465(2015)05~0130~07 “跨界艺术”是指一种多门类艺术自我整合的新形式,这种艺术创作形式更利于被大众广泛接受,其艺术表现形式整体呈现出一种多元化以及不同艺术类别和艺术表现方式(造型艺术、舞台艺术、影视艺术等不同艺术门类和艺术领域)的整合运用,其表现内容主要是表达一种特殊的艺术情感,这种情感要使人们趋向团结或者是让人们的艺术精神趋于凝聚,并力求让所有的受众群体都能够理解这种艺术的新形式。 一、具备“现场性”表现优势的艺术跨界 一般来说,实现了艺术跨界的多媒体艺术创意作品,都会比较突出地具备“现场性”表现优势。现场性所指为,突出地表现在对于空间场所、媒介空间的扩张和占有,同时还包括对于相邻学科门类的交叉、渗透,与时俱进,接地气,并能比较迅速地占据大众媒介和主流话语。对于现场性一词,“以前暗含着某种立足于地面,受制于物理法则的创作实践。现场性作品以前常在调侃地心引力的同时,执著地追求即使在物质形态上是昙花一现的‘现场感’,顽固地坚守其即使面对消逝或破坏的噩运仍静止不动的格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史学者权美媛在《连绵不绝的地点——论现场性》中深刻指出:“面向现场的当代作品占据了旅馆、街市、住宅楼盘、监狱、学校、医院、教堂、动物园、超市等场所,并渗透到诸如无线电、报刊、电视和互联网那样的媒介空间。除了这种空间扩张之外,面向现场的艺术还渗进了范围更宽泛的学科门类(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文学批评、心理学、自然和文化史、建筑学和城市化、计算机科学和政治理论)的影响,而且与时俱进地紧跟广受欢迎的话语(诸如时尚、音乐、广告业、电影和电视)。”[1] 诚如权美媛教授所言,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不乏具备“现场性”的艺术创意作品上演。2014年10月28日,《虚·实》多媒体音乐会:艺术创意作品隆重“出场”。当天,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了“新艺术季·跨界与融合”学术研讨会,并于当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上演了“《虚·实》多媒体音乐会:当代跨界艺术家作品专场”。当晚的舞台演出阵容强大,名家云集,有著名作曲家何训田、著名舞蹈家黄豆豆、全球范围内久负盛名的专业合唱团体“瑞典广播合唱团”等。通过对这次音乐会的考察观摩,笔者探视到了音乐文化创意的当代发展前景以及未来走向。确切地说,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音乐会,它融合了多种艺术,是一种跨界的艺术创作的成功尝试,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表现。音乐原本是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在经视觉艺术家用整合的方式进行诠释之后,比如将音乐与影像、舞蹈、装置对位等艺术融合后,音乐似成可见之物,这些都属于跨界的艺术交叉创新成果。 我们需要迫切关注的是,给人以视觉冲击的造型艺术的有形之实,以及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作品的无形之虚,两者之间相互配合的结合运用,又会创作延伸出如何感受的艺术境界?在这一场当代跨界艺术作品专场展演中,包括舞蹈表演艺术家黄豆豆,音乐作曲家何训田等,用智慧将音乐的声音幻化成画面的具体视觉表现形式,从而达到情、意、形、声四者之间的完美融合,现场艺术作品虚实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在“《虚·实》多媒体音乐会:当代跨界艺术家作品专场”艺术展演中,比如钢琴作品《果汁》中,钢琴演奏的每一次音调变化,都会引来多媒体电子屏幕上水果图形的变换,图像的形、色、质的变化也映衬着钢琴音调的变化,音调时时跃动,图像变幻无穷。这部作品由于有了视觉艺术的加入,使得观众更能深刻理解音乐本体,观众可以随着画面的变化来理解旋律的走向,这是一种有利于艺术发展的模式,也是一种艺术发展新趋势。合唱音乐作品《蓝柳》也是艺术跨界的一种新尝试,作品将微电影这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用合唱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艺术包装,这对于合唱演员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时代对合唱艺术发展新趋势提出的新要求。相对传统合唱艺术表现形式,这完全是一种新的超越。舞蹈作品《境界》是著名舞蹈家黄豆豆创作的最新舞台艺术作品,此部作品通过新媒体与舞蹈的融合,表现出了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新探索。就舞台艺术现场表现而言,一个类似薄纱的半透明多媒体幕布挂落在舞台前面,舞者在幕布之后,完美的舞姿朦胧地呈现在这个半透明的幕布上,于是类似于投影的舞台效果就呈现在观众面前,幕布上一个舞者的影像从不同角度被表现为五到六个不同造型,舞者、乐队若隐若现,如梦如幻,显示出大写意的水墨效果。当晚现场,黄豆豆身着飘然的白衣,潇洒的舞姿,柔美衬托出洒脱之处,阳刚又出自于婉约之中,高科技投影方式把一人拆解,变化为多人,舞台演员自身形象实化为虚,幕布影像又进一步虚化为实,演员和幕布屏幕融合统一,相互映衬,呈现出形象同一、角度不同、色彩变幻、身姿各异的视觉体验。在本跨界创意作品中,黄豆豆的舞姿潇洒、秀气、激情,艺术形象完美地表现出来,凸显出造型艺术、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跨界创新整合的意境之美。在这一场“《虚·实》多媒体音乐会:当代跨界艺术家作品专场”展演之中,技术进步对于传播方式的改变和艺术效果的增强起到关键性作用。 事实上,“跨界”的艺术形式建构原理恰如阿多诺的精准判断:“形式和内容的呆板分离只会被形式的优先地位所克服,而这种优先地位又会立刻打破内容的已被承认的自身权利,而且是通过一种选择的原则。……没有减少的形式原则下,按照可能性,只要形式穿透对象,一切对象都能成为艺术的对象;虽然形式原则不能唤醒它们自身的本质,但它还是不能因此阻断它们的通道。”[2]在传播和接受领域,形式较内容优先,但形式的优先最终服务于内容,并最终为受众传播了内容,传递了作品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的灵魂。阿多诺的阐述,形象地说明了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跨界艺术通过多种感官渠道给观众以感染力和震撼力,主要就是基于对于艺术外在形式和内在内容之间的辨证把握。关于音乐的与时俱进和表现时代精神问题,中央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译本序言中亦提到:“在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中,从宗教礼仪到工程技术,同时反映在艺术上我们寻找的是各类不同艺术的意义总和,它们的综合才能构成时代的艺术精神本质”,“每个时代均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智力征候,艺术(包括音乐)创作从根本上说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受制于时代精神,但同时也为时代精神的形成作出贡献。……音乐史家的任务是在音乐中寻找与其他艺术门类乃至智力思潮和社会风尚发生共振的具体表现”。[3]整合艺术门类,依托创意,融会、共振、创新,引领社会思潮,可以说,上海音乐学院的这场《虚·实》跨界融合艺术音乐会非常出色地诠释了上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