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5)12-0034-04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不会自发生成,它需要通过高校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向大学生传递。正如列宁的灌输理论强调,先进的社会意识是通过不同教育形态和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和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的教材、教学话语和教学模式的融合,并沿着思政课的运行规律予以展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三个转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需要以教材、教学话语和多元化教学模式为依托,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正如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强调,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创新,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政课建设体系。 (一)着眼于从中国社会共识公约数转向思政课教材体系 作为中国社会共识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其实质是把社会主导价值理念与教材内容相融合,让大学生在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转化。这一过程蕴涵着两个维度,一是对思政课教材体系中原有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深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贯穿教材的主线。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领导实施的思政课4门教材体系修订正是着眼于此。二是强调思政课教材的整体性,从不同层面展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及其当代价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维度,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四个选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运用。 (二)着眼于从思政课教材话语转向教学话语 如果说思政课教材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其向教学话语的转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其原因在于,这一转化并不是将教材体系的内容直接呈现在教学过程中,它受到教师、大学生群体特征、教学方法、具体教学内容等因素制约,包括研发教材、精选教案、课堂设计、讲授讨论、考试评价等所有教学环节和过程。如果忽视这一转化的有效性,将容易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中“拼接”和“片段化”。这在于,思政课的教材体系具有理论化、较精练等特点,主要是用理论话语精练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便于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边界,而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用他们能理解的、喜欢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内容进行转化。一是教学表达方式的对象化,用大学生能理解的教学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文化传递、故事讲授、角色体验等,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把“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作为判断优秀作品的标准,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方式对象化的问题。这既需要观照不同年级、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的特点,又需要观照不同生活背景和个性的大学生的特点。二是教学话语内容的逻辑化,用当代大学生群体能够认知的方式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般而言,个体是以自我为圆心,沿着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螺旋上升序列认识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当大学生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于我的生活有什么用”的追问之时,我们需要回答的是以个体的现实生活为起点,引导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如何处理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大学生的交友、恋爱、职业、道德、政治生活等日常生活领域。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现实的个体的生活及其物质生活实践作为解读人和历史的起点,这同样适用于教学话语内容的逻辑起点。因此,观照大学生日常生活领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库,它为教学话语提供表达方式和素材,使理论话语能够落小、落细和落实。 (三)着眼于从思政课理论教学转向多元化教学模式 思政课教学体系是有效推动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需要从单一理论教学转向专题教学、实践教学和研讨教学。美国品格教育明确提出要通过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向青少年传授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并用品格教育的十一条原则指导美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建设。在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群体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海量与碎片、去中心化与多中心化的特点,这种信息的网络传播方式改变了思政课教师的传统知识优势,甚至大学生在知识信息的容量和时效上均优于思政课教师,从而导致知识传递方向去中心化,甚至变为从大学生流向思政课教师。这一变化要求思政课教学从一元封闭单向知识输出转向扁平化、网络化知识传递,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是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变化,而是包含教学理念、教学场域、思政课教师等要素的发展创新,这种教学模式的变化如同互联网web1.0向web2.0的升级。一方面,用专题教学、研讨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形成教学过程多元化。专题教学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以各门课程中的核心知识为基础从不同视角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之维和现实之维。研讨教学侧重于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合作,引导大学生运用专题知识聚焦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既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又是个体基于理解之后的再阐释,以培养大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北京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辩论赛以“建设法治社会更应侧重关键少数还是最大多数”为主题就是这种研讨教学的典型形式。实践教学侧重于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向实践的外化,发挥大学生知行统一的主体性,如实践调研、三下乡服务、青年志愿服务等活动。另一方面,用课堂教学的现场性与网络化相统一形成思政课的“互联网+”。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强调课堂的现场性,通过教师的讲授、大学生的“内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转化,而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把课堂向网络化推进,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网络资源、微博学习、数字案例等建设思政课的网络课堂。可见,课堂网络化能够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和互动性的学习需求,大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从而建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西南大学推进思政课“课堂教学 网络教学 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改革,运用“至善在线”云教学平台建设“导入+微课程+学习链接+测验+学分”为主体的网络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