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由此拉开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序幕。在人们对“三个倡导”加深认识和认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对“三个倡导”的理解上缺少思维的弹性,使有些人在把握和认同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障碍。因此,从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去清理这些认识障碍,对于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是很有必要的。 一、弹性思维及其特点 在一般意义上,弹性思维指的是具有一定灵活性和灵活度的思维方式。弹性,顾名思义,是一种空间上的可伸缩性。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就其作为一种较为固定的类型而言,肯定有自身的特征和边界,但它的特征和边界不是绝对的和完全固化的,而是都具有一定的可伸缩性。弹性是一种有机性和生命力的体征,失去弹性就是生命力的消退。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都需要抵御自身僵化和固化的危险。同样,每一个人为了避免自己思维的局限性,也需要经常性地反抗和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当然,灵活性是以原则性为基础的。思维的灵活性也是以保持自身的原则规定性为基础的。这个灵活性是在原则基础性上的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的灵活性,而不是无基础、无原则、无方向、无边界的灵活性。如果失去了主心骨和原则性,灵活性就会变成一种危险,使人的思维飘忽不定,无法成型,无法聚焦。 弹性思维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弹性思维具有一定的有机性和圆融性,它不是机械性的、固化的和僵硬的,而是有自己的弹性空间和伸缩余地的。特别是在运用某种思维来把握现实中特定事物的时候,不能过于死板,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根据事物本身的需要对思维作适当调整,使之更好地与事物本身的特点相适应。其次,弹性思维是多线逻辑,而不是单线逻辑,是多种逻辑交叉运用的综合性思维。弹性思维不是分析的,而是综合的;不是纯学术的,而是实用性的。最后,弹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容错性,不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它在保持固有性质的条件下,允许一定的不完美的存在。在确定性的基础上,允许一定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在清晰追求的基础上,允许一定的模糊性的存在。在坚持科学思维的同时,允许生活和现实对科学思维的扰动;允许不同层次或部分的内容有所交叉,等等。 表面看来,弹性思维似乎是一种不成熟的思维方式,是普通人看待理论问题时可能会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不严格的逻辑思维的方式,但从根本上看,它是一种更为成熟更为实用的思维方式,实质上是辩证思维方式的体现。它反对机械性,反对绝对化,反对单一性,而主张融通性,是一种更复杂更综合的思维方式。弹性思维不是一种纯科学的逻辑思维,它所面对的不是理想化实验场景中的纯科学的对象,而是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如果说,在科学领域和学术逻辑中,要尽可能用更加严格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去把握,不能太有弹性,那么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时,往往更需要用这种综合性并富有弹性的思维去把握。 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事情,应该而且必须用弹性思维来把握。这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不易把握的社会精神现象,不只是因为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而且也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具有一定弹性的,是处在成长中的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张力的现象。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弹性好呢,还是没有弹性好?从表面来看,似乎有弹性就意味着不完善,不确定,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有弹性的事物更有生命力。最坚强的东西并不是最坚硬的东西,更不是僵化的东西,相反,僵硬的东西是最脆弱的。只有那种有弹性的东西,才是最坚强的,最能适应环境而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据说,工人在盖大烟囱的时候,当已经垒得很高的时候,就会感受到烟囱是摇摆的。初出道的工人看到摆晃就吓得要命,其实他不知道,这种摇摆正说明烟囱状态非常好,它绝不会倒掉。有经验的工人知道,如果很高的烟囱在有风的时候一点也不摇摆,那就非常危险,是一定要倒掉的。能晃动的烟囱就是有弹性的,而不能晃动的就会塌倒。 二、以弹性思维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意义 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究竟是什么逻辑导致了这种表述形式?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思维去把握。不能严格地沿着一条逻辑思维一路走到黑,而是要能够从多种逻辑思路上去考察和思考。我们不能只用学术思维的眼光去审视它,因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纯科学问题,并不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纯学术问题,它不是存在于实验室和学者书房里的,而是存在于当前中国的现实生活中的,是突出的现实问题。如果仅仅用科学思维这“一根筋”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能全面把握住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真正把握住它的本质和现实意义。 用弹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一问题,就会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是多种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是社会需要、政治需要、宣传需要、科学需要等共同推动的结果,体现了政治逻辑、科学逻辑、宣传逻辑、民众逻辑等的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首先是政治性事件,应该用政治思维来加以理解。如果没有政治上的需要,没有政治上的推动,现在很可能就不存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更不存在全面性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当然,政治不是孤立的,它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和集中体现。但是它把社会需要更加集中和突出了,以更加明确的方式提出了问题,以更加有力的方式推动着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