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2015)04-0084-03 王国维和西方表现主义在艺术本质上的一致性体现在两者对“真”的理解中,两者对主体创作文学的“真”就是让主体“真心实意”的观照事物,因此,要准确的判断两者是否是同一个“真”要回到中西方对“情”的理解中去把握。 1 西方文化视野中的“情物”关系 西方对主客体关系的理解与他们有史以来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作为一个以出海贸易为生的海边民族,冒险和探索是他们的本性,其骨子里就有探求事物本质的性格,主动性很强烈,主体的地位也在无形中得到赞赏和认同。西方的哲学对文学的审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哲学中最重视的就是理性,理性使得西方人尤其重视自身的价值。人的自由观念是不可限制的,因此将主客体的关系划分得特别清晰,客体永远处于低下的被动的角色,而主体的地位一直高高在上。德国文学家路德维希·鲁比纳在《时代回声》中说出了表现主义作家们共同的艺术观:“不要为艺术而艺术,而要为人而人。”[1] 主体至上的观念在西方的知识谱系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西方人对主体“情”的看法有些悲观,采取的是消极态度。他们认为,情感是在受罪,人因为有情感而产生欲望。这个世界是缺乏生机的,活力必须从外灌注。柏拉图认为,世界本身是“相”,这个“相”是现今世界的发源地,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人一旦有了情感的输入就离纯粹的“相”越来越远。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跟柏拉图的“相”是差不多的意思。对于他们而言,自然世界——就是“物”——只是处于客体的位置,是无价值、无意义的“质料”,是客观的存在,所以他们强调人的地位,突出人的价值。但亚里士多德对客体也是有定义的:“凡是带有现实感的东西都能把事物带到我们面前。”所谓“现实感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物”。在此,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了关联,并且客体是被动的,必须被主体灌输情感。主体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完全对立的。康德在审美判断领域用审美活动打通了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美学家们试图寻找主客体融合的方式,转变两者对立的局面。立普斯是移情论的杰出代表,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美学理论,他说:“审美欣赏的‘对象’是一个问题,审美欣赏的原因却是另一个问题。美的事物的感性形状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但也当然不是审美欣赏的原因。毋宁说,审美欣赏的原因就在我自己,或自我,也就是‘看到’‘对立的’对象而感到欢乐愉快的那个自我。”[2]“移情说”的基本观念就是客体是无情的,主体将主观感情“嫁接”或者是“转移”到客体上,使客体拥有主体的意识,仿佛客体有了生命。立普斯认为主体在客体中看到了自己,然后欣赏自己,从而产生美。在《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一书中他对“移情”做了这样的解释:“移情作用就是这里所确定的一种事实;对象就是我自己,根据这一标志,我的这种自我就是对象;也就是说,自我和对象的对立消失了,或者说,并不曾存在。”[3]立普斯提出的“移情说”虽然拉近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可他的理论中主体仍占有绝对的优势。 “情物关系”发展到20世纪初期,表现主义美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驱人克罗齐更是名噪一时。“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交替时期,及以后至少二十五年时间,贝奈德托·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的理论,在美学界居于统治地位。”[4]表现主义是继承康德美学之后以克罗齐和科林伍德为代表的美学流派,克罗齐在康德的理论基础上给予艺术自主更多更全面的解释。“克罗齐比现代其他美学家更强有力地总结了一个时代的理想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艺术思潮。他鲜明地标榜一种艺术哲学,即每件艺术作品是一个独特而个别的结构,是精神的表现,因此是一种创造(只受它自己规律的支配),而不是一种模仿(受外在规律所支配)。”[5]这种极端的唯心主义思想是表现主义思想的基本倾向,决定了表现主义美学的本质,“艺术的直觉永远是抒情的直觉”。[6]克罗齐认为艺术的精神是个体精神,这种想象力的活动只是针对个人的意象,与事物外在粗糙的材料、颜色、气味等物理性质没有关系。克罗齐否认艺术中事物的物理特性,就在于他想要阐明艺术的不可模仿性。艺术创造的结果是个人意愿和受个人意愿影响的外物的结合。在论艺术和传达的问题上,他坚持认为艺术是“心灵的事实”,能传达的作品就不是艺术品,这个观点备受历来学者的指责。“传达活动同样包含着艺术家的想象活动,并且是艺术作品完成的必要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传达活动比艺术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更丰富更重要,因为只有被传达出来的东西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品。”[7]克罗齐最著名的美学论断“美即直觉”,是表现主义的核心命题。“直觉”二字继承于康德思想,并在康德的理论基础上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康德认为“感性”一词是认知方面的意思,而在西方,“感性”一词除了认知以外,还有情感、情绪的含义。克罗齐就是在此让“情感”重新回归到“感性”之中。“克罗齐把美学的对象看作‘直觉事实’,把美学自身看作‘直觉认识的科学’。”[8]直觉事实就等于感性认识。那么,美是有情感的。“直觉只能来自情感,基于情感”[9]。克罗齐对“情感”做了明确的定义:“情感,或灵魂状况并不是一种特定的内容,而是用直觉范畴所看到的整个宇宙。”[9]P235情感是一直跟随着人的生活,心理对世界事物的任何感受都可以称之为情感。在克罗齐眼里,直觉就是表现,直觉产生的就是形象。表现主义作品表现的人的异化、人和社会的矛盾、人的压抑和烦闷等内容,就是直觉之后在感情逼迫需要下创作出来的,艺术手法的变形掩饰并不能否认激烈言语所透露出的真实。“情”和“物”的关系紧密联系。“‘美感经验为形象的直觉’是克罗齐的说法。我以为这个学说比较圆满,因为它同时兼顾到美感经验中我与物两方面。”[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