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对网络“负能量”的逐渐警惕并启动网络整治工作,近一两年来网络风气有所好转。在这种情况下,敌对势力也加紧了对“移动网络”的渗透、宣传。“移动网络”是指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合二为一,用户通过相关软件既可以随时接触海量信息、也可以随时任意发布信息。从前PC(电脑)网络上流行的扰乱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现在已渗透到手机、平板电脑上,传播方式更多样、传播速度更迅速,国家信息与意识形态安全由此面临更大挑战。 一、移动网络初步具备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2014年1月,有境外研究报告称,在中国,从用户有效使用时间上看,移动终端已取代报纸、广播、电视和台式电脑等成为第一媒体。移动终端突破了只有通过电脑才能上网的技术障碍,以往没有条件和时间上网的人群,如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及学生,现在都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获取网络信息。工信部指出,截至2015年1月,我国移动网络用户总数达8.75亿人,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超80%,手机和移动设备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入口。移动网络初步具备对国家信息与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全局性影响的能力。 1.移动网络使信息的定向精准传播成为可能。在“阿拉伯之春”和2011年英国骚乱中,都可以看到移动社交类软件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类软件有即时通讯、精准定位、隐私性强、语音交流等优势,使信息的发布有超出任何一种传统媒体的速度,并且是通过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其定向精准性和内容丰富性为传统媒体所不及。2013年全球网民约27亿人,而移动网络连接数(即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终端数量)就达到68亿台次。仅从数量上看,移动终端的信息传播就比传统媒体更为广泛、精准。 2.手机使移动网络的信息管控更加困难。由于手机是每天携带的“日常用品”,因此通过手机上网有不同于电脑的特点。一是便携性与泛在性。手机可随身携带,形成一个24小时在线的广域泛在网络,信息互动可随时发生,既增加了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也增加了辨别信息真伪的难度。二是“三随性”。即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随身地接收互联网信息,用户的大量碎片时间,如候车、通勤途中用于手机上网,使其受众数量大大超过传统媒体。三是监管上的困难性。移动应用软件的群发、广播和转发功能,使海量的芜杂信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传播到数以亿计的用户手中,它突破了对传统互联网的管制,让信息管控变得异常困难。 3.小群体能通过移动网络放大声势,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在2009年的摩尔瓦多和伊朗骚乱中,反对派通过能够以手机推送信息的美国社交网站“推特”(Twitter),在全球同步转播抗议现场消息,为谋取西方支持造势。虽然反对派人数不多,但由于他们集中在“推特”上放大自己的声音,在媒体上就会被当作一股民众的舆论受到重视,在报道中其观点也会得到重点提及,甚至被当作一种“政治派别”。当这种一边倒的信息频繁地为人所知,很容易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来不及思考的氛围下,被裹挟进这种被虚张了声势的“抗议大潮”中。 4.移动网络的网民结构更易于进行意识形态煽动。目前,移动网络结构的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学生及青年网民占多数。在世界范围内,青年网民比例相当于一般人口的两倍。中国30岁以下的网民超过半数,新增网民更是以青少年为主,学生是移动网络用户中规模最大的群体,2012年占比31.8%。 二是中低收入者是移动网络的主要用户群。2012年,整体网民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83.4%。移动网络在颠覆PC互联网方面呈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目前,在三、四线及以下城镇不便于使用PC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的人群中,已有多数将手机作为首选或常用的上网工具。 因此,西方意识形态可以影响到我国多数智能手机用户。其中的学生、年轻人、低收入者因其社会经济地位的特点,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煽动。 5.通过移动网络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手法和途径。在只有报刊电视的年代,受时间、地域、传播手段限制,敌对势力言论不可能迅速地直达和影响受众。互联网为敌对势力提供了长驱直入的机会,移动网络的出现进一步给信息攻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他们通过编写段子,对我国的历史、英雄、领袖、民族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等进行全方位的诋毁、抹黑和攻击,使国民对国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感到失望,甚至产生怨愤和敌对情绪,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 6.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移动社交软件。目前,我国应用最广的移动社交软件首推“微信”。2013年10月其用户已突破6亿(含国外一亿多户),日增160万。“微信”的“朋友圈”功能相对于个人而言是一个封闭的圈子,但是,所有人的圈子可以因为社会联系的多样性而无限发散出去,围成一个巨大的信息圈,往这个圈子投放的信息只要被不断转发扩散出去,就可能达到“一传十、十传百,辗转无穷”的效果。在“微信”中,用户相互添加才可以建立移动互联关系,构成了所谓的“私域”,从而规避了“公域”的透明性、公开性。 二、移动社交网络上流行的六大类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 近日,继“微信十条”之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再次发布“账号十条”。这是国家依法管网治网的重要举措,对维护移动网络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在移动社交网络上传播的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主要有六大类别: 1.以“揭秘”的方式,为汉奸地主卖国贼正名,同时抹黑人民英雄,企图直指党的意识形态“虚伪”。散播“刘文彩、黄世仁、南霸天、周扒皮真相揭秘”等文章,为历史上的败类洗白。同时,用公众号疯狂传播“焦裕禄的事迹是两个人拼凑起来的”等抹黑人民英雄、模范的诡文。此外,一些露骨攻击马克思、列宁的言论,也被广泛传播,其用意不仅在于丑化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而且是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及共产党的形象进行根本性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