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15)02-0029-09 浏览2014年已出版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三十年以来的回顾总结性文字,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庆典意味,众多学科内从业者多以“突飞猛进的发展”、“跨越式发展”、“重要的建设成就”、“令人瞩目的成就”等语汇描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三十年来获得的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获得的量的扩张看,上述语汇具有一定的经验感知基础,但从学科评价应有的规范角度而言,上述语汇恰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尚欠缺现代学科思维最重要的哲学反思性特质。本文拟从当代社会科学哲学规范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有的知识规范。 一、他律的学科:学科政策主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评估 学科是人类知识生产领域的基本生产关系,是一种学术和教育分类,它一方面对人类的科学研究、知识创造起着目录性的指导作用,规定着科学研究的探索范围、方法路径及研究基础。另一方面,学科为教育提供有效的知识传达媒介和平台。在古代世界就已经出现了运用分科进行教育的历史,从西方中世纪就开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学术课程规划,文法、神学、法学、医学、修辞等学科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主要教学载体。[1]显然,学科的肇始及发展的内驱力来自学术知识生产与教育的双重需要,学科内知识生产和教育方式理应成为探究学科现象的主要变量。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工作者不断宣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社会客观现象,①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制和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国家学科政策似乎已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佘双好教授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改革开放以后在教育主管部门强力推动下,充分发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积极性主动性,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殊规律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他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应该“实现从依附性发展向自主发展、从依托式发展向独立发展的转变”。[2]显然,佘双好教授的论断暗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成就并非主要来自该学科的内部因素。宋俊成先生认为,从政策社会学的视角看,政治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变迁的决定性因素。[3]在不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果的总结性文章中,很多学科从业者都自觉承认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政策、方针对该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乃至于学科基本概念范畴、原理等都直接来自执政党政治意识形态性文件。 自从1980年代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来,尤其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执政党通过多种政策文件,在组织机构、人才队伍、学术交流、学术成果、学科布局、资源供应等方面强力推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这些国家学科政策举措都可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外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之一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国家学科政策规范要求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估。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估报告和研究论文更乐意从国家学科政策及其蕴含着的政治意识形态实践需要构建学科发展评估指标。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从学科发展的量的层面进行学科发展评估,从学科建制的科层制结构、学科布局的行政区域性版图、学科队伍的管理导向性组织建设、学术成果的数字等级化统计与政策效应评价等方面,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取得的“巨大成就”。另外一方面,在对这些“巨大成就”作质性分析时,多数论说没有运用现代学科知识论思维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生产方式进行专业分析批评,没有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规范的立场进行深入剖析,它们更倾向于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实践工作层面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形式化(如学科领域、基本范畴、规律、体系等)展示学科成就。这种外部化、数字化及实践工作导向的学科评估仅仅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量的增扩,其评估标准实质上是以国家学科政策实施的效益替代学科知识规范,这恰恰印证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他律”现状。 当然,也有学者理智地看到,经过三十年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尚未成熟。[4]有学者站在学科知识角度做出评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基础是专业学科中的“薄弱环节”,理应作为“关键环节”对待。[5]有学者呼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着理论不足,应增强理论自觉。[6]这些学者的评估已经站在学科本位立场展开思考了,但遗憾的是由于匮乏现代学科哲学基本思维,对现有学科知识状况的评估主要来自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抽象哲学原理。 我们认为,是时候按照现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规范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生产方式展开规范化研究了,因为即便从量的扩张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借助国家学科政策形成发展红利的时光该结束了,不能再以“领导重视”和“政策扶持”作为学科发展重要驱动力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应该在与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自律性的平等竞争中生成其学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