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5)02-005-09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性共识的前提下,我们很有必要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本身进行重新理解与反思。在流行的话语中,“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笼统而抽象的概念,至少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而人们对之所作的分析与解释统往往陷入一条“盲人摸象”式的以局部代替整体的理解路径。实际上,传统文化总是以不同的面相呈现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的展示方式,呈现为不同的面相。人们在某一时空条件下所感受到的传统,只是某种特定类型的传统。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它表现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知识型、价值型、制度型、风俗型。四种类型以各自的方式涵养着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知识型传统:历史经验与人文体系 知识型传统文化指的是传统文化以知识型态呈现出来,并通过历史文化知识和信息的输送而充实当代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传统类型。简单地说,知识型传统是有关国家、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知识与信息。这些知识与信息有很多,包括名物、训诂、典章、文物、文学、科技甚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以今天的学科分类,就是关于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等各类经验性知识。这些知识、信息的聚集,就是传统文化的知识类型。有关历史与传统的各类知识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当然也具有相对的客观性。它是古人认识与改造世界经验的总结,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事件的记录。 总体来看,属于知识类型的传统文化,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包括古代的典章、名物、科技、文学、艺术以及关于洒扫应对的日常生活技能等。二是古人从事各种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活动本身的记录,也就是所谓的“历史”,历史使生动的行为凝固化,成为可以被观照和体验的对象。曾经烽火连天的岁月以及无数英雄人物的行动事迹,都是通过这种凝固的画卷得以呈现。三是古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与解释以及对生活理想的憧憬与想像,即各种思想体系。思想观念可能涉及到另外的传统类型,但思想体系是传统知识库存中的一部分材料。如传统的经典,它所寓含的思想或精神属于别的传统类型,但它所展示经典的内容、样式及在历史中的地位,则应该属于知识类型的传统。 知识型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当代人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总是从知识型传统开始。同时,要理性地认识和评价传统,也必须充分地认识和了解知识型传统。因为,知识型传统是通往传统文化深处的第一道关。通过它,当代人可以了解本民族的“基本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曾强调:“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1]这里习近平同志是在强调要多多学习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因为只有熟悉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才会知道何为“善者”,何为“不善者”,进而牢记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传统文化对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是全方位多侧面的,不同类型的传统其影响的侧重面亦有所不同。知识活动包含了对现象世界及人类经验进行描述,并对其本质规律进行揭示。因而,它所展示的信息具有相对的客观性,客观性保证了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与理解的稳定性,也保证了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信仰的客观基础。 正是因为知识型传统为当代人提供了基本的关于历史与文化的知识,所以,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都必须首先经过知识型传统这条通道。知识型传统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通过对自身民族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可以穿过时空遂道,使当代人的心灵进入传统的历史情境,拉近与古人心灵的距离,从而对本民族传统产生亲切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民族自豪感。任何人的民族自豪感都不可能在对传统知识的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凭空产生。相反,对传统的知识了解得越多,就会理解得越深,理解得越深,民族自豪感就会越浓烈。 第二,可以强化当代人的民族身份的认同。民族身份的认同表面上可能涉及的是价值问题,即民族核心价值观认同,但如果缺乏对自身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系统了解,所谓的价值认同也只是空中楼阁。对历史文化知识掌握得越多,价值的认同感才会越强烈。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往往是知识型人物才具有更强烈的家国情怀的原因。钱穆曾说过:“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的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显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2]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来源于对本国历史与文化的基本认知,而这种温情与敬意直接关系到“国家向前发展的希望”。当前,一些有识之士倡导对年轻人开展传统教育,这固然是为了强化他们对传统价值的信心,但强化这种价值信心的载体和途径则只能是知识形态的传统文化,即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祖国的历史与传统。虽然心理学上对人类心理、情感发生机制的研究并不一定支持如下结论:人们对一件事物了解得越多,就越能产生敬畏之感和亲切之情。但在一个追求理性与秩序的时代里,价值信仰总是建立在知识与理性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