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i.cn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2-0092-004 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它揭示了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根本。因为宇宙万物是由“道”而来的,所以“道”不但包括自然之一切物体,还包括生存之法则,四时之变化,人之情感……而这些都隐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日常生活这个载体去感受,“道”也在日常生活中。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按老庄的说法,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听不到、看不见、说不出来。“道”究竟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在日常生活中有何体现?对日常生活起什么样的作用?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艺术是人的一种生命方式,艺术的本质服从人性,人性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来。艺术之所以给人们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是因为艺术的表面是主观的、感性的,其内在是客观的、理性的,这内在的便是规律,也就是“道”。下面从艺术的角度来一一阐述“道”在日常生活中。 一、“道”源于日常生活 艺术和美是怎样起源的呢?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穿衣吃饭、男婚女嫁、猎获野兽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1]15《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日不知肉味。”在这里“肉味”是普遍的、可感知的,“韶乐”是独特的、抽象的;“肉味”在先、是近的,“韶乐”在后、是远的。因为有了“肉味”作基础,并以之作比喻,“韶乐”离人们也近了,并且使人们能实实在在地感知了。孔子把音乐之美以人们日常感知的肉味来比较,是超越了日常生活之上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美起源于日常生活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所以现实生活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与源泉。 中国文化整体,具有两大血脉,如同人体有动、静两脉。一脉重秩序、重人伦、重教化,这是孔孟开创的儒学,一直延伸到曾国藩、康有为等;另一脉则重自然、重自由、重个体生命,此脉以老庄、禅宗为灵魂,上可追溯《山海经》,下可连接《红楼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老庄是体悟自然的,禅是在做心灵的转化。《庄子》认为蚂蚁、蝼蛄、杂草、稗子、砖头、瓦片都体现“道”,可以体验到那永恒的宇宙本体。受老庄和魏晋玄学的影响,禅宗(慧能之后)认为,无论穿衣、睡觉,还是担水、劈柴,都能通过刹那间内心的觉悟,让心灵一步一步走向天地共和的境界。两者虽属平常,绝非平庸,都主张形而下的“日常”可以直接洞观形而上的“道”。 清代王夫之认为“内极才情,外周事理”是李白、杜甫等大家才能达到的境界,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水露山石,花鸟竹木,晨昏日暮,寓意则灵。艺术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宇宙人情化。朱光潜先生把艺术作品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最高的层次是超验意境层,它是在人生实践和艺术创作中达到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艺术家仿佛参透了宇宙人生的秘密,人与自然、艺术与人生高度统一与和谐,宇宙万物具备了人之情意。李杜具备了旷世的才情发现了日常的事理,把艺术的最高境界展示了出来。“中国不是没有信仰,它的信仰藏在生活世界中,是将生活世界艺术化的信仰,李白杜甫就是一种信仰,我们从他们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只在教堂里才可以体会到的东西。”[2] “当时只道是寻常”,有一些基本不变的秩序,遵守着最为质朴的道理,平白到简单的地步,它们隐藏在日常生活中,这很多事物、现象、感受,人们从未曾留意。其实,最终决定方向的是它们,因为它们身上潜伏着一种能量,以恒久不变的耐心积聚起来,有着令人着迷的魅力,等到时光逝去后,等到别人再说起时,人们才发现原来生活中的“道”竟源于“被酒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这样的琐事中。 二、“道”见于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以家庭这一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感情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类本质对象化领域。[3]31因为“以重复性思维和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的日常离人们最近,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表面上看几乎全是日常的家宴、看戏、游园、祭祀,却实际隐含着政治、历史、家族、文化等等数不尽的大事。 《红楼梦》中身为侯门千金,丈夫坐袭父荫且几次经历金陵接驾的贾母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她爱吃烂软之物,爱听热闹戏,住处是“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的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式的鹦鹉画眉等雀鸟,台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4]27。高端气派的住处显示了贾母在家族中的地位。老年人一般爱养花养鸟,因为这些事物接近自然,使人赏心悦目、气定神闲,从给丫头取名上也可以看出,如鸳鸯、鹦哥。这里的“丫头”显然比贾赦处“盛妆丽服的丫鬟姬妾”年龄小。“穿红着绿”符合老年人的审美。曹雪芹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而是站在每一个人物的立场、性格和年龄来处事,对贾母这样的描写自有他的道理。武则天也有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崔莺莺总有一天会成为老夫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喜好、处事、立场便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