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4)08-0006-05 自信是个体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源泉,表现为对自己知识、能力、行为和判断等不怀疑、有信心。理论自信的主体是人,是理论的学习者、研究者和运用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既有理论的内容和原则,又有实践的过程和方法,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信就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坚定执著的信心信念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一、理论自信的逻辑基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价值性和情感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被人们相信、信任以及产生信仰并孜孜以求,是因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性,满足了主体需要的价值性,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情感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能够使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规律,达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强调实践的本体论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的高度统一;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1](P258)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结构庞大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包括专家学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些理论汲取了人类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化功能。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具有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形成了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符合人的思想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人的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渗透,把思想深层的东西挖掘出来,求得思想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价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存在基石,是人们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2](P1318)政治价值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权建设、国家治理、维护政局和社会的稳定、政治改革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政治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价值中,居于首要地位。它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民主意识的生产和传播价值,对社会政治关系再生产的价值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价值。经济价值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认识,树立劳动者的正确态度,培养劳动者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搞好生产、科研等工作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实现精神变物质的转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对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保证价值和环境营造价值。文化价值是“以文化人”,即以文化的形式,讴歌真善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人们在精神享受中受到启迪,在心灵震撼中获得教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文化价值主要是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根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内在价值,即对个人及其需要的适应和满足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需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导人们一定的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从而培养人们的社会角色,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成员;通过调控人的思想行为,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为人们的发展进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够按照道德规范去行为;通过塑造人的个性,陶冶人的情操,充实人的情感,从而使人们具有健康的人格。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情感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渗透着理论创造者的情感,而情感会带来特殊的效应,当教育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教育时,就能形成有利于教育的积极情境,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情感性具有感化人的功能。感化是指理论的情感性渗透在教育者的思想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时具有影响他人的作用。以教育者的情感来感染和激起他人相应的情感,以教育者的真挚情感来打动他人对个体言行的接受,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情感性具有选择功能。“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3](P169)“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4](P117)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人的情感,具有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去认识对象的功能。情感的目的性规定了主体对方向的选择,它从主体的主观态度上规定了主体的意向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每一环节都浸透着人们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因素主要表现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道德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立者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评价客观事物和人时所产生的情感,它直接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体与评价主体之间的道德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情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情感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道德感。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好奇心等相联系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理智感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立主体的认识和实践的逐步深入而得到发展。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了认识与探求真理的需要,对一定的事物总是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理智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好奇和探究,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维护和热爱,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鄙视和痛恨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智感。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美感是科学美的范畴,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存在着美,因此,对美的追求必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动力之一。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的。正如艺术家在美的感召和激励下从事艺术创作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家也同样会因为美而激发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造的冲动。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高美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对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庸俗观的彻底否定和批判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美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