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所处的空间,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地理空间,而是复杂的社会空间;不再是固定的物质空间,而是包含有流动着的虚拟空间。社会空间、虚拟空间以地理空间、物质空间为载体,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关系、社会要素与社会含义,空间因此不仅提供着实践的场所,更具有了场所整合的力量。此时的空间与彼时的空间已不是完全相同的空间,在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空间与地理邻近性之相关性似乎越来越少,但其空间的意义却越来越丰富,出现了个体的精神生活空间、沟通交往空间、网络虚拟空间、制度安排空间、社会生态空间等多重空间交错叠加、交互作用的局面。空间的烙印存在于并深深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社会交往等。显然,仅仅用传统的“时间—空间—运动”这一观点来解释多维空间下的实践活动或者活动实践已经行不通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也是如此,多维空间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要性凸显。 一、思想政治教育多维空间概念的引入 要把握多维空间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先了解空间、多维空间以及近年来对于空间、多维空间认识上的空间转向。在一般意义上,空间是由物体之间的关系来定义的。也就是说,空间是物体存在的位置和场所,空间意味着物体之间的分布与联系。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把空间概括为事物“并存的秩序”①。马克思则进一步指出了空间的意义和价值:“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要素。”②马克思恩格斯对基于城市生产、空间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刻思考,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资本力求用时间消灭空间”之“时间换空间”思想。马克思说:“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流通空间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③这些思想都为空间理论的深入研究、为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空间转向”发端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亨利·列斐伏尔、米歇尔·福柯、曼纽尔·卡斯特、詹姆逊、大卫·哈维、爱德华·W.苏贾等人(特别是其中的亨利·列斐伏尔与米歇尔·福柯)的研究与传播,突破了传统的以时间为主导而忽视空间的线性的、静态的、因果的、必然的历史决定论观念,以“社会、心理、文化和地域”的多维立体视角强调空间不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同时性与并置性,进而引发了思维方式、提问方式、言说方式与解释模式的变革,形成了诸如社会空间、政治空间、都市空间、女性空间、休闲空间、虚拟空间以及空间生产、空间实践、空间表征等新理论,以崭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图绘着当代学术思想的文化地图。 我们看到,空间概念是多维的、动态的、辩证的,这些都基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改变以及理论知识体系的发展需要。我们所探讨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空间问题也是如此。多维意味着立体、系统、全面。如果我们把变化发展着的事物以不同的维度视角来看并依据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的话,那么,以“点”的角度来看,是“零维”(即没有长、宽、高);以“线”的角度来看是“一维”(即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和高度);以“面”的角度来看是“二维”(即有长度、宽度,没有高度);以“静态空间”的角度来看是“三维”(即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以“动态空间”的角度来看是“四维”(即我们生活中所面临的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孤立的点、线、面都无法独立成为空间,具备“空间”这一意义必须具有“三维”或者“三维”以上的视角构成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空间或者多维空间就意味着复杂、系统与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或者多维空间亦是如此。尤其是在社会改革发展的时期,要完成好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与历史使命,要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认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或者多维空间问题。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属性又有哪些呢? 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内涵及其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发生的场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义所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场域④与意义的结合体——秩序。关于秩序的自然含义,古人凭借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把天地运行之道也即秩序描述为“天圆地方”;关于秩序的社会含义,古往今来的政治哲学家们以及社会学家们一直在思考和追求社会秩序的建构及其有效实现。辞海中对秩序的解释为: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显然,秩序意味着一致性、稳定性、连续性和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便是在遵循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前提下,有条理地、有组织地或安排或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构成要素并维持其构成因素的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在物质空间、精神生活空间、社会空间的互通协调中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主流思想要求相统一的和谐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含义是多维的、动态的、可变的、辩证的。举例来说,维护受教育者人群思想的稳定、维护区域政治的稳定,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担负的重要使命之一,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功能与发展如果仅限在“维稳”当下、现实的空间框架之中,受教育者就会缺少对现实空间的必要的超越之思考,这种缺少会使他们的精神生活空间、社会交往空间变得相对狭窄。事实上,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并非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鼓动”,而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内容”。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如果认为人民跟着布尔什维克走是因为布尔什维克的鼓动较为巧妙,那就可笑了。不是的,问题在于布尔什维克的鼓动内容是真实的。”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