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2-0035-10 1984年4月13日,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有条件的还可培养研究生。当年批准南开大学、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等12所院校首批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计划总数为360人;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后,可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0年发展历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前行变化,经历了不寻常的历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对此进行回顾总结,对于做好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寻常的发展经历 基于党和国家1984年以来颁布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的线索分析,30年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不平凡过程。 (一)起步探索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1984年4月13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在12所院校首批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33。以此为标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入科学化的起步探索发展阶段。同年6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大连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首批进行试点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也在这一月,为了培养提高高等学校现有的一批已具有高层次专科学历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1987年9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列入普通高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并批准10所高校于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这些举措,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起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1984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是培养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基础。把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所有的大学生都必须认真学好这门课程。”[2]94“任何把马列主义理论课看成是‘可有可无’,把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同学习专业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2]95提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课程;加强教学的各个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和教学法的研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善他们的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加强对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领导。同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就对大学生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出了若干规定。198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54,对中小学生、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提出对大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同时有分析有比较地介绍当代其他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1986年3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贯彻《通知》的意见,要求从1986年起用三到五年时间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85方案”,规定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课程。同年9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要求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由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类课程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法律基础”等“思想教育”类课程、简称“两课”的格局。1987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学生“思想教育”类课程开设五门,其中《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两门为必修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为选修课,各校可选择性开设。 这一阶段对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部署。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广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立志振兴中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社会和历史多方面的原因,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还需作很大努力。全党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入、健康、持久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总政策,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把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3]1410《决定》提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加强:有的放矢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把发扬民主与加强法制纪律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要严格要求,积极疏导;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认真培养学生骨干队伍;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等。 (二)提高改革阶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的颁布为标志,迈入了巩固、提高、深入改革、稳步发展的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需要,国家教育委员会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九年、办学层次、规模、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生培养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巩固、提高、深入改革、稳步发展的方针,继续加强专业建设,积极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专门人才。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强调在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是一项开创性工作。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且必须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总的规格要求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有相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面,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必备的各种技能,体魄健全,德智体全面发展。”[1]186这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