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9X(2013)04-06-06 [修回日期]2013-09-02 陈嘉庚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他不仅以自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光辉榜样;他还重视对侨胞和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动员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对于前者,学术界已有很多文章详加介绍,而对于后者,还没有人作专门、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将陈嘉庚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实践及其经验,分为抗战前、抗战后和建国初三个时期,做一初步的总结,权当引玉之砖,请读者指正。 一、陈嘉庚抗日战争以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陈嘉庚的光辉一生与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主题紧密相联,其爱国主义思想乐章也应和着这一时代主旋律而跃动和升华。 抗战以前,陈嘉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主要是围绕爱国兴学活动而展开。辛亥革命时期,陈嘉庚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同盟会,并大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辛亥革命的胜利使陈嘉庚备受鼓舞,他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致力于倾资兴学的实践。从1913年创办集美小学开始,陈嘉庚在国内创办了包括集美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农林等在内的集美学校和规模宏大的厦门大学,在国外他也创办或资助了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等许多学校。 这一时期,陈嘉庚为了激发广大侨胞的爱国热情,动员国内民众支持他的兴学事业,开展了大量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国外,陈嘉庚为公司的橡胶产品注册了“钟”牌商标,寓意“警钟长鸣、勿忘国耻”,也寄寓着他“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在1929年亲自重新修定的公司分行章程中,陈嘉庚号召本公司员工“奋勉所事,精勤厥职,直接兴教育实业,间接福吾群吾国”,充分表明了他发展实业、兴办教育、振兴中华的思想进路。 在国内,陈嘉庚在阐明创办两校动机的多次演讲中,力陈“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如1919年7月,陈嘉庚在倡办厦门大学的长篇演词中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唯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1]175他以美日欧诸文明国的强盛为例,阐明“教育之盛衰与国家社会有密切关系”;强调兴学对“保我国粹,扬我精神”,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2]164-165他以“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思想,疾呼国民应尽兴学救国之责任,不能放弃天职,坐待沦亡。他鼓励同胞,“我汉族优秀性质不让东西洋”,希望海内外同胞“同舟共济,见义勇为”,发扬“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自强不息精神,实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1]175-176 陈嘉庚还以身作则,在1919年7月倡办厦门大学的演讲会上当场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复认捐经常费300万元。在1920年11月筹办厦门大学的又一次演讲中,他再次明确表示要“将所有家财尽出之,以办教育”。[1]182在兴学办校过程中,陈嘉庚不仅倾其资产,以为倡率;而且事事“推诚布公”,希望以自己的“忠公诚信”行为对华侨有所感化,共同为教育救国而奋斗。陈嘉庚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感召和激励国内外同胞,理解支持他的兴学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在陈嘉庚爱国奉献精神的感召下,集美乡民破除了风水迷信,支持陈嘉庚迁坟建校;林文庆、叶渊、陈村牧等人为厦大、集美两校竭尽心力,成为陈嘉庚办学的得力助手;李光前、陈文确、陈六使等侨胞纷纷慷慨解囊,成为陈嘉庚企业收盘后,两校继续办学的经济后盾。 陈嘉庚这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开民智、鼓民力”的目的。在陈嘉庚兴学初期,部分民众的封建意识还较浓厚,国家意识也比较淡薄。因此陈嘉庚这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应和救亡与启蒙的时代主题,在内容上主要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同胞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方法和途径上,他主要通过演讲、报刊等形式或载体,分析世情、国情,进行爱国主义宣传,以教育和引导民众。1923年9月,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了《南洋商报》,在宣传商业之外,多了一个对侨胞、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值得指出的是,陈嘉庚在创办集美学校、厦门大学伊始,就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一直把爱国作为学生的一种道德标准,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说:“教育不仅读书识字,而尤以养成德性,裨益社会。”[1]193他重视融爱国教育于校园活动之中,在1921年双十节举行的集美学校运动会上,他演讲说:“吾人为中华民国国民,应有健全之身体与精神,方可为社会服务,荷国家仔肩(责任)。故本校此次运动会,意在发扬精神,锻炼身体,扫除病夫之讥。”[1]183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精神的合格人才,陈嘉庚不仅重视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重视营造一个美好的校园环境,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1918年他为集美学校制定的“诚毅”校训,1921年为厦门大学制定的“自强不息”校训,都寄托着他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为国效力的殷殷期望;集美学校早期校舍那一栋栋富有民族风格的建筑;那一个个包含着儒学精义、启人心智的楼名;那蕴含着“英才乐育,蔚为国光”的办学理念的校歌;以及他建造两校校舍时特意保留下来的“国姓井”、“延平故垒”[1]184等遗址,这一切无不体现了陈嘉庚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英雄的崇尚,都为两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氛围,使学习、生活于其中的青年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