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是社会对每个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揭示了素质教育的真谛,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所在,凸显了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和养成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学校认真落实这一重要任务,必将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价值诉求 青少年学生是最富有朝气、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少年一代的奉献和奋斗。深入探讨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价值诉求,有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有助于对青少年学生科学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 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价值诉求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的要求和青少年成长需求的基础上的。党和政府历来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将青少年视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学生寄予厚望,要求他们做一个有价值、负责任的人,这就为培育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一要求符合社会发展对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价值诉求,又契合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内在成长需求,是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育应然和实然的统一。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关心社会发展、国家强盛、文化繁荣发展。平时在校勤奋学习、友爱同学,走出校门参与公益活动、乐于助人、服务社会。他们自尊、自信,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在公共场合能主动向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人士伸出援手,为受灾地区中小学捐款赠书,奉献爱心,显现了践行社会责任感的良好精神风貌。但是青少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年龄特征,他们主体意识增强、个性发展显著,兴趣广泛,情绪不稳定、心情容易烦躁,抗挫折和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等。这些表现概括起来就是:重视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轻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重视个人功利的行为选择,轻视服务他人的行为选择;重视知识能力的掌握,轻视思想品德的修养。这些共同特征,也正是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为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价值诉求提供了依据。 第一,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需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成长进步,而且必将影响到国强民富中国梦的实现。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青少年学生适逢生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学校社会责任感培育要引导他们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用中国梦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把个人筑梦、逐梦、圆梦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成就梦想。 第二,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实现个人全面成长的需要。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全面成长时期,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依赖于一定的社会责任来维系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为社会和他人服务是青少年学生的责任与使命。青少年学生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才能实现个人全面成长,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第三,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传承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了中华传统美德,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渗透着担当责任的为人之道。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价值取向,“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的道德准则,“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抱负等,俱是学校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生动教材,特别是面对当前社会上一部分人中出现见利忘义、诚信缺失、人情淡薄的道德滑坡现象,对青少年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更是具有现实意义。 第四,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增强责任意识、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需要。责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备的素质条件。其主要包括自我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他人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认识。人的存在只能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个人责任只有经过他人的体验才能确证。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育正是通过对个人、家庭、他人、社会的责任承担体现出来的,青少年学生承担的社会责任越重,越能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其成就的学业与成长成才的价值越大,就越接近于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培养目标。 二、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养成的价值路径 (一)按照认识过程引导 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和成长环境影响,其应认识和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自我责任,建立对生命的珍惜感和对自然的敬畏感;认识家庭责任,建立对父母、亲友的知恩感;认识他人责任,建立对同学、老师的尊敬感;认识集体责任,建立对班级、学校、社区的荣誉感;认识社会责任,建立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的义务感;认识国家责任,建立国强民富的使命感等。这些社会责任在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学生身上表现是不相同的。就是在同一学生身上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在不同学习阶段也会存在差异。但是按照青少年学生认知规律,他们对社会责任和道德情感总有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可按认识顺序进行培育和养成,还需因人、因时、因地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