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3)03-0004-04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党的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为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反思:德育实效性的现实困境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其中折射出的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虎妈狼爸”式教育走红折射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与“唯分数论”的功利主义之间存在着逆差。近年来,“虎妈”蔡美儿和“狼爸”萧百佑,通过严厉的教育使子女取得了所谓的成功而备受瞩目。但在这些教育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对学习的关注和对意志的磨炼,而鲜见其在子女道德教育方面的着力。似乎为了佐证这个判断,2011年,一则研究生毕业的公务员暴打父母的新闻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不能不让我们的反思,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素质教育我们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实际上“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这种教育功利主义的潜在危险值得我们警惕。美国《福布斯》杂志撰文指出:“教育体系是中国软肋。高考制度催生出严峻环境,反复考试和狭隘的学科排名,迫使学生采取龌龊甚至残酷的竞争手段。这将令整个中国社会只顾个人利益,无视任何超越家庭私利的价值观。这种习惯会影响到成年期:工作环境充满猜忌的零和情绪。不彻底改善现行教育体系,中国就不可能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是“中国式过马路”折射社会“现实规范”与学校“理想规范”之间存在着反差。2012年,一条有关“中国式过马路”的微博引起热议。“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红灯停、绿灯行”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交通规则,为什么在现实世界里的遵守变得如此之难?知易行难,虽然多数学生的是非标准很清楚,但由于缺乏行为训练以及现实践行,使得学生的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相背离。日本的加藤学园校本《德育》教材值得我们借鉴。在这本贯通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里,从最基本的坐、立、行、鞠躬等礼仪规范教起,学生也是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行为训练中养成了良好的遵守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文化自觉。 三是“航母style”折射微时代下“苹果一代”的群体特质与学校德育方式之间存在着落差。2012年底,央视报道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和降落。指挥员引导飞机起降的动作迅速被冠以“航母style”在网上热传,并相伴产生了一个热词“走你”。“航母style”引发网络狂欢,让我们看到了“正能量”的强大力量,无论时移世易,爱国主义永远是我们必须高扬的一面精神旗帜。同时,它也给德育工作传递了一个信息,微时代下对“苹果一代”进行德育,大可更加自信和开放,不必总是板着面孔、贴着标签、说着官话和套话。 因为微时代下140个字符的语录体表达,除了即时、快捷、分享之外,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权威的瓦解和零距离的平等交流;因为以“苹果”为代表的电子消费品打造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青春岁月,他们从小就习惯通过“苹果”产品来实现自我、表达自我,他们行走在不同于前辈的“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成长空间,居高临下、照本宣科的说教式灌输会让他们反感,甚至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需要我们找到一种像“航母style”这样的方式,或更能使教育内容入脑入心。 二、突围: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 党的十八大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德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于德育工作来说,现在的任务是如何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变成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家长的育儿理念,如何使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学校的教育方式、课堂的教学方式、家庭的教子方式,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无数案例表明,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成为德育的短板,也就更加需要我们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进行德育的战略规划和系统设计。 首先,要做系统规划的整体德育。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深化综合改革,对于破解素质教育这一难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深化综合改革,就是用整体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协调好德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德育与整个教育体系之间、德育与社会道德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为此,尤其要把握好两个关系:一是“大德育”和“小德育”的关系。德育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提出加强德育的战略规划,不只是强调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要把德育放到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中,置于教育内涵发展的大背景下,协调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育之间的关系,共同服务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目标。二是变与不变的关系。我们常说德育常做常新。的确,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正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任务也在与时俱进,这些都对德育的理念、内容、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创新是德育的不竭动力和永恒主题。加强德育战略规划,需要对德育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研判和前瞻思考。此外,德育也有其内在的规定性,要遵循科学的规律,有一些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下来、行之有效的“规定动作”(如大学四年哪些教育内容必不可少,如对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需要达成哪些目标、具备哪些要素、设计哪些环节,大家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加强德育战略规划,也要有意识地对这些“规定动作”进行系统梳理,把分散在各个环节、各个时段的德育内容加以系统化、体系化,形成指导性的规范,使德育不至于在忙乱中偏离主线,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