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012)05-0107-07 依据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需要经过两次转化,即“治道”内化与实践外化。所谓“治道”内化,是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大学生将社会要求的“道”(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融入自身思想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显然,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治道”内化,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方式,是现代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科学规律,大力探索和准确把握“治道”内化的教育思想及其操作模式,形成特色的“治道”理念,开辟高效的内化途径,建构规范的运行机制。 一、理念:以为人之道为核 以为学之道为本 “治道”内化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内在素养的基石与根本。“道”包含“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两个方面。“治道”内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整合高校的教育资源,按照当代社会的主流道德要求,注重方式途径的内化,着力大学生精神品质的打造。这就客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为人之道为核、以为学之道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为人之道:思想灵魂的内化 中国古代哲学对为人之道的讨论非常丰富,孔孟的学说中可见一斑。孔子的为人之道是仁与礼的统一,孟子的为人之道张扬“仁义礼智”。[1](P1213)为人之道是为人的准则,是大学生如何为人处世的方法原则。毫无疑问,正确的为人之道,可以指导大学生洞悉人生真谛,净化心灵,提升自我。“治道”内化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将社会要求的“人道”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显然,其核心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建树正确的为人之道,实现思想灵魂的内化。 为人之道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理念,具有自身内在的本质内涵和特定要求。应当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从“核心价值观”、“党团政治观”、“民主法治观”、“人文和谐理念”和“感恩奉献精神”五个方面,在大学生的灵魂深处建树起正确的为人之道体系。其中,“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学生是高校为社会培养的中坚力量,只有建树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自觉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认同和运用核心价值观分析和处理问题。“党团政治观”是指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助手共青团的宗旨、政治主张与其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观察、分析党团现象与问题的出发点。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2](P389)大学生党团政治观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理想追求和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认同,也关系到我党的前途与命运。“民主法治观”是对国家民主法治思想、模式及建设成果的看法,是对国家政体的态度。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治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全的民主法治观,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民族文明的必备要件。“人文和谐理念”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解读。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新鲜血液,同时也是建设人文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对人文和谐理念的认识和实践,不仅决定了人文和谐理念的品质,也决定了人文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感恩奉献教育”是知恩、施恩、服务、奉献的人文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只有通过感恩奉献教育,才能强化大学生的感恩奉献精神,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升华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感。 (二)为学之道:精神基础的内化 “为学之道”是为学的行为准则,是大学生求学、治学活动的方法原则。中国古代对为学之道的讨论全面鞭辟,从荀子的学说中可窥见一斑。《荀子·劝学》推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P2)就是强调学识对行为指导的重要性。事实上,正确的为学之道,可以帮助大学生优化学术态度,提升学术精神,增强学术品格和创新能力。“治道”内化另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将人类凝结的“学道”内化为自己学习行为的准则和精神追求,核心是要帮助大学生遵循科学的求学、治学之“道”,实现精神基础的内化。 “为学之道”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样具有自身内在的本质内涵和特定要求。应当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从学术态度、学术精神、学术品格三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建树起正确的“为学之道”体系。其中,正确的学术态度,应该以诚实为本,以求真原创为质。学术活动中讲证据、合理性,反对弄虚作假与华而不实,自始至终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客观的原则。正确的学术态度可以指导大学生认真地投入学术研究,遵循学术规范,矢志学术创新。学术精神是学术活动中学者应该具有的精神风貌,是学术界在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奉献科学的思想境界。良好的学术精神推动学术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良的学术精神则会消极阻滞学术的进步。大学生的学术精神是大学生人生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观的标志之一,是其在学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高等教育的治学水平。学术品格指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学术界及社会共同认可的学术研究品格,诸如谦虚、勤奋、严谨、求实的等。学术研究品格是学者们学习的典范,高尚的学术品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中潜心钻研,形成虚怀若谷、儒雅倜傥的科学人格。总之,“为学之道”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基础,是大学生应该内化的学术灵魂。其中,学术态度倡导刻苦好学、博学笃行,学术精神推崇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学术品格强化谦谨诚信、严谨治学。只有将学术态度、学术精神和学术品格三者和谐统一,才能把大学生的“为学之道”推向至上境界。 二、途径:主导定向 渗透拓展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治道”内化,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方式。其具体实施必须沿着科学的途径运行。高等教育学的方法理论告诉我们,德育的途径众多,诸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通过党团活动和日常思想工作进行德育等;[4](P289-296)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方向原则和渗透原则,遵循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5](P205-218)到底应该如何主导、如何定向,怎样渗透、怎样拓展,都是必须深化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