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有关神韵说的研究,有一个明显倾向,就是将“神韵”从诗学概念逐渐提升为美学范畴,而同时却又未能从相应的艺术史高度把握其艺术精神,因而对其美学内涵的阐释就出现两个结果:作为诗学概念有所泛化,而作为美学范畴又未能阐明其艺术精神。为此,我们需要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追溯“神韵”的语源,厘清它作为诗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二是考察王渔洋及其他批评家对“神韵”的阐释和运用,把握它作为诗美概念的内涵;三是从艺术史的角度分析神韵的艺术精神。第一项笔者已在《王渔洋“神韵”概念溯源》一文中陈述了最新的研究结果,①后两项工作则甚为复杂,经过多年思考,在此仍只能提出一些浅见。 首先促使笔者思考的是,神韵并不是新鲜的概念,何以会受到特别的重视,被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来接受呢?关键就在于王渔洋讲的“神韵”,其实并不是与“神”同构,与性灵、格调相对应的构成性概念,甚至也不是二者的上位概念。准确地说,“神韵”已不只是诗学概念,而成为一个诗歌美学的概念。如果说王渔洋以前的“神韵”用例,可以作为诗学概念来讨论,从构成性的角度解释为“生气”和味外之味,②那么到王渔洋手中,这个传统的画学和诗学概念已被注入独特的美学内涵,不仅完成了传神与余韵两种诗学观念的融合,③而且同某种审美趣味联系起来,并附带有相应的风格印象。以致人们使用“神韵”一词时,必寄予某种审美判断;而当人们听到这个词时,又总能唤起特定的审美想象。这不是完型心理学的格式塔质,④或审美的纯粹性、⑤一种形上之美所能解释的。⑥我们只消举出前人使用“神韵”来作审美判断的批评实例,就能清楚地看出“神韵”在审美感知中是如何直观显现的。 一、“神韵”的审美印象 首先当然是看王渔洋本人使用“神韵”进行批评的例子。《居易录》卷6云: 赵子固梅诗云:“黄昏时候朦胧月,清浅溪山长短桥。忽觉坐来春盎盎,因思行过雨潇潇。”虽不及和靖,亦甚得梅花之神韵。⑦ 这里称赵子固诗甚得梅花的神韵,细玩该诗是从侧面落笔的,完全没有正面的体物描写,朦胧的月色,清浅的水滨,流动的思绪,再加上对雨景的回忆,无不营造一重飘忽不定的氛围,梅幽闲淡雅的韵度,伴着微雨的湿润,传达给我们一种清丽脱俗的意趣。《香祖笔记》卷2云: 七言律联句,神韵天然,古人亦不多见。如高季廸“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杨用修“江山平远难为画,云物高寒易得秋”,曹能始“春光白下无多日,夜月黄河第几湾”,近人“节过白露犹余热,秋到黄州始解凉”,“瓜步江空微有树,秣陵天远不宜秋”,释读彻“一夜花开湖上路,半春家在雪中山”,皆神到不可凑泊。⑧ 这段议论摘举七律中神韵天然的名句,有两点很值得玩味。其一,他说七律中神韵句之少,甚至唐宋诗中都找不到适当的例子,所以他举的是晚近作者的几联,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神韵之美对于七律来说是一种后起的审美境界?其二,说七律中神韵之句古人也不多见,那么古人什么诗体中多见呢?该是五绝、五律、七绝等诗体吧?这段话所包含的言外之意是很引人深思的。再看他所欣赏的郎廷槐《水月二首》之一: 水流云荡漾,树暗月婆娑。露滴澄江色,风吹子夜歌。魄寒星影灭,秋淡桂香多。渺渺扁舟客,持杯唤奈何? 渔洋给这首五律的评语是:“神韵天然,何大复之杰作。”⑨像上文评七律一样,神韵再次和“天然”联系在一起,表明凡神韵之作都有自然天成的风貌,同刻意求奇的矫激和雕琢感无缘。郎廷槐这首五律给人的印象,就是取景、抒情和措辞的自然浑成,触目所见的眼前景和仿佛信手拈来的诗歌语言都显出一种无所造作的淡泊趣味,所传达的情感也是淡淡的。 郎诗所呈现的这种淡远趣味正是王渔洋最欣赏的,他自己的诗作给人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一类,后人往往许为神韵之作。如《大孤山》诗: 宫亭湖上好烟鬟,委隋初成玉镜闲。雾阁云窗不留客,苹花香里过鞋山。 金武祥《粟香二笔》采录此诗,许为“神韵尤佳”。⑩朱庭珍《筱园诗话》也称“阮亭先生长于七绝,短于七律,以七绝神韵有余,最饶深味,七律才力不足,多涉空腔也”,(11)并举渔洋若干七绝为例: 阮亭《题画》云:“芦获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潇湘。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露筋祠》云:“翠羽明珰尚俨然,碧云祠树碧于烟。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杨妃墓》云:“巴山夜雨却归秦,金粟堆边草不春。一种倾城好颜色,茂陵终伴李夫人。”《蟂矶灵泽夫人祠》云:“霸气江东久寂寥,永安宫殿莽萧萧。都将家国无穷恨,分付浔阳上下潮。”此四绝皆以神韵制胜,意味深远,含蓄不露,阮亭集中最上乘也。(12)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不发感慨、不着议论,而通过画面情调的渲染、氛围的烘托,将悠悠不尽的言外之意留给读者自己去玩味。渔洋笔记中留下的片言只语的诗论,也显出类似的美学特征,可见其中年以后艺术趣味的定型。如《香祖笔记》卷4所举“可悟五言三昧”的前人佳句,同书卷8所举司空图、戴叔伦论诗之语,都与神韵相关,或者说体现了神韵的某些感觉特征,足以与《唐贤三昧集》序所引严羽“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说相发明、相印证,(13)使神韵概念在得到多方面阐明的同时,又与古典诗歌的一个美学传统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