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学家们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今天怎样做美学?怎样将这个学科向前推进?怎样使这个学科适应时代的需要?一些来自美国的美学家们,倾向于一条思路,这就是:走出康德,走向杜威。康德美学被总结成两条: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于是,杜威所提出的重新确立三个连续性,即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工艺、高雅艺术与通俗大众艺术之间的连续性,成为走出康德体系的动力。在当今的美学语境中,康德成为严守学科界限,从而使知识鸽笼化的代表,而杜威所引领的,是一条并非从公认的艺术品出发,而是“绕道而行”,从日常生活出发来研究艺术的道路。然而,回到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并不是艺术的复兴,而只是艺术的危机。艺术应该从哪里寻找自己的意义,这才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代美学是从18世纪的欧洲开始的。在当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欧洲出现了这样一种潮流:将艺术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世界。1735年,德国人亚历山大·鲍姆加登出版了《对诗的哲学沉思》一书,他在书中提出,存在着一种专属于知觉的完善,相对于理性,这虽然处于低层次,但却是独立的,应该据此建立一种“感性认识的科学”,这就是“美学”(aesthetica)。1746年,法国人夏尔·巴图神父发表了一部名为《归结为单一原理的美的艺术》(Les beaux arts réduits àun m
me principle)著作,其中提出了“美的艺术”(les beaux arts)的概念。他认为,诗、绘画、音乐、雕塑和舞蹈都应该包括在这个集合之内,这种集合所依据的是一个单一的原理,即对“美的自然”进行“模仿”。作为哲学家,这两位在当时都没有很高的地位。如果我们查阅涉及这一段的哲学史著作,会很难找到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所提出的概念却被学术界迅速接受,与其他一些人所提出的概念,如意大利维柯的“诗性智慧”,英国夏夫茨伯里的“无功利性”追求和“内在感官”说,休谟的“趣味”说,以及其他英、法、德等国的众多思想家的各种观念一道,共同推动着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成熟。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以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的出版为标志。上述种种概念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完成了一个综合,从而促成对“艺术”和“美”的本质性追求。 这是一个启蒙的时代,现代艺术和美学的概念,是与这个时代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要理解康德所做的似乎是纯逻辑的建构工作,实际上有必要进行历史的还原。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随着城市的兴起,欧洲社会开始了一种“文明化”的进程。做一个文明人,既包括阅读和谈论优美的诗歌小说,定期去剧院,收藏珍贵的艺术品,也包括不当众做出一些“不雅”的行为,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诸如不在公共场合打架骂人,不随地吐痰乱擤鼻涕,不随地大小便,说话不带脏字,尊重妇女,以至于谈吐高雅,衣着高贵,等等。这些似乎都是高雅的封建贵族的行为,与粗俗而唯利是图的中产阶级无关,但其中实际上有一个共生的关系:只有在市民文化得到发展,大都市兴起,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时,这一切才有可能。在金碧辉煌的宫殿前,在庄严肃穆的教堂里,在美丽芬芳的花园中,在宽敞明亮的广场上,人们就要求与之相称的得体的行为举止。于是,原本不能断文识字的乡村贵族们涌进了城市,追求并创造起时尚来,这种追求后来变得越来越夸张,造就了一种集道德和审美为一体的贵族传统,贵族们借助皇权的力量,以形成一个高雅的圈子,并用他们的高雅来与“粗俗”的中产阶级进行竞争,迫使中产阶级也附庸风雅。 “美的艺术”的形成,所根据的也是相同的原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奢侈品市场也在发展。但是,奢华不是艺术。涌流出来的财富促成了生产的等级之分,区分出满足于基本生活需要与满足于奢华享受这两种产品的生产。随着市场日益繁荣,两种生产被划分得越来越明晰,社会依据财富的占有而清晰地划分为阶级,艺术也就获得了存在的基础。一些早期的经济和商业中心,常常也是艺术的中心,例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中国的扬州,都曾经是如此。 但是,现代艺术概念的产生,并不能与财富的积累和集中构成直接的对应关系。相反,它表现为非功利性,与财富的观念相对立,并且蔑视财富。其根本原因,恰恰在于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文化的力量来制衡它。作为对奢华的制衡,一种来自宗教的力量,推动艺术与欲望的脱钩,在现代艺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黑格尔排出艺术、宗教、哲学三阶段,认为艺术之后是宗教,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宗教的世俗化,恰恰是推动现代艺术体系和概念形成的动力。 这里说到现代艺术体系和观念,指的是两个方面的意思。现代艺术体系,指的是将诸种艺术结合在一道,构成一个集合。现代艺术观念,则与对艺术本质的寻找联系在一起。巴图提出了一个富有深意的思考,即艺术是“模仿”。这种说法似乎极其古老,没有什么新意。其实,“模仿”说的重新提出是有意义的。巴图把“模仿”这个词从柏拉图式的否定性的概念,即对艺术从形而上学(包含真理的成分较少)和伦理学(取悦于灵魂的低下部分)角度所作出的否定,变成一种肯定性的概念(构成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独立世界)。到了康德之时,“美的艺术”不再是les beaux arts,而是sch
ne Kunst(beautiful Art)了。一个单数的,大写的艺术,指向其内在涵义,而不是这个词所指称的各艺术门类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