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1)02-0189-04 信仰教育是一定的社会、阶级、集团、个人根据国家、民族、社会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个人需要把自己确定或倡导的信仰通过教育途径传授给受教育者,企图影响受教育者信仰的形成和信仰实践活动的开展。 然而,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一些大学生精神缺失,出现信仰危机。在一些大学生中,拜金主义的影响也是愈演愈烈,耳目所及的是能挣钱、挣大钱、香车豪宅、出人头地、富贵还乡、赢者通吃、名利双收,这都是“成功”的代名词,金钱崇拜和权力崇拜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科学信仰失落或异化后的信仰危机状况。针对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现象,高校必须要把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来抓,这样才能重构大学生信仰的精神家园,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 “两课”教学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有些存在着内容陈旧、回避社会现实、过于理想化、缺乏层次等问题,很难收到良好的成效。大学生信仰教育出现危机、精神迷失现象,这些都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 当前,信仰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生存和发展关注不够,人是现实中的人,圣贤毕竟不多。当信仰教育脱离大学生的亲身经历,就难以获得其认可并扎根于内心深处;当信仰教育的内容超出大学生的接触范围,远离了大学生就业、生存和发展等切身利益,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收到实际效果;当信仰教育的内容缺少了对大学生的现实教育,就会变成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目前一些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甚至会迎合一些落后的不健康的东西,对信仰教育的冷漠、厌恶,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信仰教育。一方面,尽管知道这种没有现实基础的天堂式教育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遭到大学生的反感,但部分教育者对此却熟视无睹、置之不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信仰教育不到位,大学生在面对现实时孤立无助,很容易对生活丧失信心,出现心理疾病,自责、轻生等行为频频上演。有些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大学生信仰教育方法呆板。 目前大学生信仰教育主要通过“两课”的方式展开,其基本模式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强制性的集体灌输。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教育双方地位的不平等、针对性不强和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的特点,收效甚微,这种经院式的模式难以走出历史窠臼,形成毫无创新精神的教育。 “两课”的授课方式大多是一言堂,教师没有生机和活力地朗读着、复述着课本及党报党刊等各种新闻媒体、会议、政治学习等不分昼夜地讲了若干遍的特定政治话语,学生被动地接受,如若有异议,也只能私下发泄。大学生出于逆反心理。越是让其信仰马克思主义,越容易造成其远离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能强迫,靠强迫是建立不起来信仰的。我们强迫信仰,包括信仰马克思主义,结果却使信仰变成工具,成为考大学、考研的工具。 (三)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环境日趋复杂。 市场经济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它引起的“世俗化”——个体行为的短期化和利益化冲击着校园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市场经济基础性的配置作用在校园内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曾经纯洁神圣的校园完全纳入到市场范围,店铺、贩卖、广告、营销无处不在。教师、学校也难以抵抗市场经济的魅力,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也刮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触动了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市场经济的副作用容易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一段时期以来,校园内“西”风劲吹,“洋”气盛行,大学生吹捧信仰无用论,自我意识膨胀,信仰教育越发困难。 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 (一)以求是精神统领信仰教育的全过程。 1.坚持科学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信仰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精神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因此必须坚持鲜明的方向性,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就是要在信仰教育中贯穿真理性和规律性;坚持方向性就是要在信仰教育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对待各种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在不断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方法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坚持主导型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世界多极化格局,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导致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要求的阶层的思想动态。各种社会思想百家争鸣。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信仰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正视客观情况抓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坚持主导方向。大学生信仰教育和而不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同时,允许其他信仰的存在;对不同的思想观念采取包容的态度,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展开思想斗争和批判。社会的稳定进步离不开对不同思想信仰的宽容,但是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科学精神与批判精神的统一,自觉坚持主导型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