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0)10-0013-04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体系有所不同:前者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及法律教育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其思想健康,达到完满状态;后者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达到心理完满状态。二者方法体系各有特色,内容互相融合渗透,但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充分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健康的人格。因而,我们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模式设计如下图1所示。
图1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示意图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之渗透模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包括渗透模块和平行模块。渗透模块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交叉性和关联性设计的。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工作者应在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总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第一,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实现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具有深远意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树立,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过知识获取、情感产生、信念确立、行为转化等完整的综合过程。这些环节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涉猎的领域,是二者均要达到的目标。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确定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第二,道德素质。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将道德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过程,既有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有思想政治教育着重解决的问题,是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结果。 第三,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能力素质、性格素质及气质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性的人,教育的效果不仅受个体生理因素、思想观点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受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制约。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把外在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内在要求,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之平行模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模块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法律教育,采用的方法包括说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培养、行为养成、榜样示范、评价激励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则主要有认知教育、情感培养、意志训练及行为训练等。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着眼点,用科学的完善的教育理论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及法律素质。 1.说理教育 说理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以理服人的基本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2.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以情感人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提高大学生的情感素质。 3.意志培养 意志培养是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韧性的方法。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全面提升其意志品质,有助于大学生成人。 4.行为养成 行为养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行为养成,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素养。 5.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一种形象的,以他人先进思想、高尚情操、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感染、教育大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方法。 6.评价激励 评价激励是依据一定的要求或标准,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给以肯定或否定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及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 1.认知教育 认知教育是依据认知结构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认知训练,引导其正确认知事物,提高认知水平,促进自身人格的发展和完善的方法。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认知教育使大学生产生相应的心理行为。 2.情感培养 情感培养是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心态、情绪、情感乃至信念,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方法。能够启迪大学生的心智、提升人文内涵、构建心灵和谐。 3.意志训练 意志训练是对其心理活动及发展施加影响,对行为进行有目的的自觉改变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志训练着眼于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目的是提升大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