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来文艺战线的风云变幻昭示着一种令人困惑迷乱的局面:各种具体的文艺主张不管它们的对立多么尖锐,一概都是从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出发,它们都毫无例外引经据典,证明自己的主张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解释。比如,写真实和写本质、干预生活和干预灵魂、题材决定论与反题材决定论、英雄典型论与中间人物论、现实主义主流论与现实主义深化论等等都毫无例外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到最初的根据。“文艺从属于政治,从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政治标准第一”等这些在今天看来不合适的提法不正是文艺的上层建筑性质的合乎逻辑的推理吗?我们甚至应该承认,那些极左的文艺主张也是从解放以后我们确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顺理成章推导出来的。生活中美丑并生,理论上真理与谬误杂陈,这本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各种本质迥异的理论主张全部归附于同一个理论前提,这却是意识形态大一统的产物,同时也表明争论各方思维方法惊人的相似。今天,我们必须在哲学方法上认真地、系统地清理一下建国以后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的得失。 (一)旧文艺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建国以后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简称为旧文艺学体系)明显地留有苏联文艺学体系的痕迹。虽然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它的缺陷和失误也是无法否认的,尤其在新的文艺实践面前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空洞和无力。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以蔡仪的《文学概论》为例,进行一番具体的剖析。《文学概论》共分九章,第一章“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第二章“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划归为文学本质论。第三章是文学发展论。第四章“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与第五章“文学作品的种类和体裁”合为文学作品论。第六章“文学的创作过程”和第七章“文学的创作方法”归入文学创作论。第八章“文学欣赏”和第九章“文学批评”可以合并为鉴赏批评论或文学接受论。在这个体系结构中文学本质论部分无疑处于核心和统帅的地位。第一章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阐述文学的本质,套用意识与存在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公式,得出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的结论。第二章是从社会历史观角度论证文学的本质的,套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公式,得出文学是上层建筑的结论。很清楚,编写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区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文学本质论的两条逻辑思路:一是哲学认识论的思路,侧重于解决文学的性质和特征问题,相应地确立了“反映”、“真实性”、“形象性”、“典型性”、“语言艺术”等概念范畴;二是唯物史观的思路,侧重解决文学的地位和功能问题,并相应地确立了“阶级性”、“政治性”、“党性”、“审美教育”等概念范畴。这两条逻辑线索贯穿始终,纵横交错地展开论述。它们的共同基础是唯物论的反映论。以后各章都是这种文学本质论的具体贯彻。第三章对文学发展进行具体的历史的考察,印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作品论部分则是文学本质论的具体化,它贯穿一个基本思想,即文学作品是作家认识生活的产物,是一种认识的形式,并且,用一般认识形式的规律来阐释文学作品的构成和种类特性。在创作论部分,书中根据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把文学创作过程界定为对生活的认识并表现的过程。因此,文学创作的规律就等同于认识的规律。最后鉴赏批评论部分,也把文学欣赏的性质界定为认识活动,“必然遵循一般认识的规律和过程”,“也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文学批评则是对一定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评价,是文艺界主要的斗争方法。以上就是蔡仪《文学概论》一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蔡仪的《文学概论》可以说是建国以后十七年编写的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一本文艺理论教材。它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直接演绎出来的文艺学体系。这样一个体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是对文艺问题的唯一正确的解释,它所确立的文艺观念长期支配着整个文艺学包括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史的研究。 现在,文艺理论界普遍承认旧的文艺学体系存在缺陷和不足,但是这种缺陷表现在哪里,认识却是很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有一种意见认为:过去文艺理论研究的缺陷或不足就是:较少注意文艺的特殊规律,较多注意的是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这种说法是似是而非的。我们认为,把文艺规律区分为特殊的和普遍的两个系列是不妥当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范畴,普遍性就寓于特殊性之中。凡是规律性的东西都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说它是普遍的,是因为它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说它是特殊的,是因为这些规律总是通过具体的运动形式表现出来,对于更大范围的事物运动形式来说,它又是特殊的规律。人们常常把文艺规律的层次性现象,误认为文艺领域中存在着文艺特殊规律与文艺普遍规律两个独立的规律体系。实际上,过去的文艺理论并不是对文艺特殊性重视不够,注意不多,而是对这种特殊规律的理解存在问题,这才是关键之所在。总的说来,过去的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在哲学认识论的层次上来解释文艺,而很少在审美的层次上来考察文艺。这就使他们的文艺本体观、文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对文艺这一特殊的精神实践及其产品的理解在许多方面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发生不少错误。 (二)旧文艺学体系逻辑方法的失误 从蔡仪《文学概论》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可以看出,旧文艺学所论述的文学基本原理和文艺规律都可以归并为两个系列:一个系列是从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前提出发,推演出“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生活决定艺术,真实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写真实就是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文艺典型就是反映生活的深刻本质的艺术形象;题材决定作品的价值,创作过程就是对生活的认识和表现的过程,典型化就是概括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作家的思维是寓于形象的思维。现实主义是创作方法的主流,文学欣赏是通过形象达到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文艺批评是科学认识活动等等。另一个系列是,从文艺是上层建筑这一命题出发,推演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这一社会的文艺的基本性质,经济是文艺发展的决定因素,文艺必须为经济服务,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基础具有对抗的性质,因此一切文艺都具有阶级性,都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文艺必然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阶级斗争集中表现为政治的斗争,所以文艺从属于政治,必须为一定阶级的政治,为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而无产阶级文艺必须自觉地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要贯彻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文艺的主要功能是政治思想教育,是寓教于乐。对于具体作品来说,政治决定艺术;对于作家来说,世界观决定创作,文艺欣赏往往成为阶级斗争的重要阵地,文艺批评则是文艺界斗争的主要方式,因此文艺批评必须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等等文艺规律。总之,旧文艺学所确立的文艺本质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中直接演绎出来的,它的逻辑形式是演绎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