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中,文本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它先后经过了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的奠基,最后在结构主义那里达到了高峰。此后,后结构主义等后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对封闭的、静态的文本观提出了挑战,形成了开放的、动态的文本观。这种文本观在克丽丝特娃的“互文本”那里达到了高峰。同时,在当代的西方理论界,形成了泛文本的概念,又横向拓展了后现代文本观的内涵。当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本形态:超文本。这样,作品观念转换为文本之后,文本观先后经历了几种形态的转换,体现了西方文论自身的演进规律。 一、从作品到文本:由外到内的转变 文本(text)这个概念是20世纪初从语言学中借来的。在此之前,指称作家创造之物的词汇是作品(work)这个词。从作品到文本的转变,体现了20世纪文学理论新的转向。也就是说,文本概念的兴起,取代作品概念,并不单纯是概念的演变,而是内含着文学观念的演变。 作品这个概念指的是作家的产品,重点在于它是体现作家原意的语言构造物。作品这个概念指向的是作者,阅读、解释的重点是从作家入手,来理解作品。正如张法所言,“古典文艺理论称文艺作品为作品,强调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关系。”“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作者,是作者决定作品的意义。由于作者的特殊性,因此这作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时代,还可以是神。”① 阐释作品与作者的关涉,可以说,在文本概念诞生前的文学批评、文学解释的根源都源于此。由作者来求得意义的来源,而作品不过是负载意义的载体。作家被认为是文学活动的核心。浪漫主义文论是典型的作家崇拜理论形态。它认为作者是与众不同的,超越普通人的天才。天赋的才能使他创造了作品,作品内涵了他天赋的个性。浪漫主义文论研究的是作家的才性、情感、想象等主体因素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与之相关的传记式批评、作家心理研究等等就是这条大路上的分支。通过研究作家来获得取代对作品的研究,作品似乎是无关紧要的了,不过是作家的客观显现。19世纪法国理论家丹纳的文学研究的三要素:时代、种族、环境,主张的社会历史批评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是通过研究作家来了解作品。早期解释学与之相关,走的也是这条道路,以还原作者的原意为阐释的目标。施莱尔马赫指出通过心理体验,再现作者创作的语境,来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有效地解释作品的意义。而狄尔泰在从生命的相似性方面,指出了心理体验能够达成还原作者原意的可能性。早期解释学坚持的仍然是作品的观念,把作品当作作者意图的对象化,没有涉及作品的自身的独立价值。这也是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哲学、文学理论思潮的趋向是一致的。 文本观念的浮现是在语言学模式的影响下出现的。文学文本的观念即是借鉴于语言学。这也是西方文论的第三次转向:语言论转向(lingual turn)的大背景下完成的。在本体论、认识论之后,语言论的转向给人类观念的演变带来了又一次大的转折。在语言学的视域中,世界不再是抽象、永恒的本体,也不是人的心里和认识能力的研究就可以掌握的。世界是意义的构造物,而意义则是由语言编织的。即世界是由语言呈现的,语言是世界的本体,也是通向真理的钥匙,语言研究的模式必然成为解释世界的模式。文本作为语言的编织物,也必然建立在语言学模式之下。在文学文本中,语言不再是表达意义的工具,语言本身就是文学的本体。语言作为文本的本质,成为文本自律的依据。语言本体论,使文本不再指向文本之外的东西,更不指向作者。这便自然而然地走向文本中心论。文本独立于社会历史之外,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且这种文本是封闭的、自足的语言系统。这种观念始于俄国形式主义,发展于新批评,在结构主义那里达到了高峰。 众所周知,俄国形式主义具有明显的语言学背景。它的出现就是为了反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种占据文坛的社会历史批评、传记批评而发展起来的。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艺术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永远飘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②俄国形式主义追求艺术的自主性,要撇开艺术之外因素的干扰。“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③而文学的自主性通过什么体现出来?俄国形式主义发现了语言是文学独立自足的根据。文学性是文学区别于其他的本质属性,而文学性则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就是语言的陌生化。显然,俄国形式主义并没有明确使用文本这个概念,但是他们将作品与作家、社会的分离,确立了作品的自律性,并将其固定于语言学的模式下,这已经是现代文论形态的文本概念。因此,很多研究著作将20世纪的文学理论的源头定在俄国形式主义那里,从文本概念的原理来讲,是不无道理的。 新批评是较早使用文本这个概念的现代文论流派。与俄国形式主义类似,新批评追求的也是文学的自律性、文本中心。它所面临的第一项任务便是摆脱作者的限制,驱逐作者。新批评的先驱艾略特指出:“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偏离。”④由此可见,新批评视野中的文学文本,首先剔除了作者这个因素,没有把文本当作作者内在因素的表达。新批评的主将兰色姆更是从文学本体论的角度,肯定了文学文本的独立自足的特性。他说“诗歌的特点是一种本体格的问题。”⑤这个本体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文学能够体现世界的本体;另一方面指的是文学自身的本体存在状况。通过这个定位,就把道德、情感、逻辑等内容排挤出了文学的规定性。当然这个独立性的存在也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新批评研究文本的语言特性,“含混”、“反讽”、“悖论”、“张力”等因素,体现出文学性。同时,对于文本意义的形成,新批评提出了要避免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对意义形成的误导。作者意图不能成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标准,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意义自足体,作者意图即使成功表达出来,那么他也是蕴含在文本中,没必要单独去考察与作者相关的东西,来确定作品意义。因此,新批评重点批判了传记式批评。感受谬见主要是针对读者说的,要求读者不能把自己的理解掺杂到文本理解中去。由此可见,在新批评文学观念里,作者是应该被驱逐的,读者也不例外。文本是文学意义的核心,一切尽在文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