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2-0040-03 为什么古今中外都有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社会和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属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问题的思考。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人的思想与品行、成长与发展同样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总称,与社会、现实的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做出深刻的思考。 一、古今中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性探索 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基本内容,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中,主张通过对人的德育培养来实现完善人格、治国安邦的目的。对于德育产生的根源一是从人本思想的角度出发,强调了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德育抑恶扬善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由孔子首倡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孟子提出通过道德教化“人皆可为尧舜”的主张,则将道德教育与人的生存、成长、发展与完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古代重视德治、德教的传统。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启发培育理性和良好的德行,亚里士多德在论证了人的社会性和理性特征后,提出唯有教育才能把人引向善德,他把善德作为立国之基,把道德教育作为治国之本。夸美纽斯、洛克等人都曾经说过,“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人”、“教育目的在完成健全精神与健全身体”,等等。培根提出人既要尊重和利用科学,也要追求人道和美德。康德提出了“德性就是力量”的命题,他认为人之为人,人之高于动物,人之所以有尊严,唯一的区别是人有自由的道德实践。“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 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生活的准备。一个人教授道德不是因为某人将来要成为道德的人,而是因为一个人现在就应该经验道德。这样杜威就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道德教育植根于现实生活。 以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代表的德国文化教育学,将追求“总体的人的教育生成”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他们认为人是一种具有精神性的社会存在,人通过文化熏陶与学习,完成自我的塑造。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目的是从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认为教育应该体现人的总体的生成,即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的生成。 以上思想都从不同的层面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联是外在性的,还是使人完成其社会化而成其为人的内在必然过程,从而构成人生成其社会性本质的重要方式,需要新的审视。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的论述 从人的存在方式来看,马克思说过:“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实践是人根本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与动物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存在方式——本能活动不同,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使自身成为了“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在实践中,人既要坚持“物的尺度”,即客观世界的规定性和规律;又要坚持“内在尺度”,即人、主体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实践使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这样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是物质性的创造活动,不仅是在意识指导下的物质性活动,也是包含着精神探求的创造活动。在实践中不仅满足人的吃喝住穿等基本需要,维持人的生物属性;还使人成为自为的理性存在物,形成人之为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属性。因而探索“真”,寻求“善”,实现“美”,完成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实践性生存方式的必然归宿。正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使人有别于他物,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因为只有人才有真正的思想和道德生活。由此可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生成、发展、完善人的精神性,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基本方式。 从人的本质来看,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就是说,人不是孤立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制约的“现实的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人的精神属性是人性发展的最高成果,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首先,人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信仰等多个方面。人的社会性存在既包含着物质性的社会关系,也包含着精神性的社会关系。其次,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和变体着的。既“现实的人”的本质不是固化的,而是不断生成的。这一生成,不仅是物质方面的,也是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实践活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生成并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完成人的思想的社会化,进而影响人的社会行为的内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