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10)02-0257-04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现实的深刻变化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遭遇一定的消解,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备受重视而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良泛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化主要是指忽视社会客观现实的深刻变化及其影响而过高地估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价值,放大其内容和追求外延式发展等不良现象。 (一)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确实有其功能和价值,但同时,由于受到某种强化,其功能和价值已经在有意无意之中呈现出泛化的不良现象。这表现在许多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无限扩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1]130-134,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2]、就业指导功能、非意识形态功能、激励功能[3]、管理功能、反腐败功能等;从价值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规范调控行为的个体价值和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时代价值[1]174-184,而且还有人文价值[4]、享受价值[5]等,其各种功能与价值的具体展开更是琳琅满目且言之确凿。有学者曾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逐渐形成了“教育功能泛化”的思潮,即无限扩大或夸大教育的功能,把它讲得无处不“功”,无所不“能”,几乎是“教育万能”。然而,教育对政治与经济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培养出人才,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作用只能是一句空话……总之,教育除培养人这一功能外,决没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社会发展等功能,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唯一功能[6]。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 (二)放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泛化表现在:除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而外,也把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纳入其中,甚至把其他一些远离思想政治教育或仅有一丝联系的教育内容也生拉活扯地囊括于其中,如心理教育、生态教育、法治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文化素质[7]、公民教育[8]、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等,乃至凡是使人之为人的教育都可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大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等说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远’,针对性不强”;“教育内容偏‘杂’,系统性不强”[9]。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也因此成了“万金油”,什么都“懂一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无限放大和扩展,不仅挤压了其他学科的研究和生存空间而遭到质疑和排斥,同时也使得诸多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学科及其人员趁着思想政治教育大发展的东风改行易帜。于是,其他各种研究也竞相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标签。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泛化”,不能只搞“虚功”,不能在实践中将一些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简单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否则,只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模糊、作用淡化和削弱,甚至流于形式。 (三)偏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式发展 自1984年南开大学等12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得了高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如此。2005年,66所高校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授权,硕士点更是不计其数。按照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5年内将分批选拔5000名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分批选拔500名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34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高校招收首批1000余名辅导员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高校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名额由18人增加到2009年的30人。200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招生计划由50人增加到2009年的80人等。从以上不难看出,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博)士点的高校、硕(博)导数量及招生数量日益剧增,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粗放、外延式的飞速发展,如设置硕(博)点的审批权下放到省,诸多理、工、农、医等专科性学校也争相创办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科、硕(博)士点,而其部分师资却并非该专业出身,也没有很好地做过该方面的深入研究,甚至有的硕(博)士点至今尚无该专业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的硕(博)士师资,而诸多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的师资等却成了硕(博)导,而一些没有硕(博)士点且本来就十分繁忙的学校领导也纷纷到有硕(博)点高校争相弄个硕(博)导头衔。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来看,真正有价值的不多,而无价值的重复性研究却不少,甚至相同标题、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论文大量存在。就招生情况来看,一边是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由于教学模式单一、队伍庞大而学术水平不高、就业困难等使得生源严重不足,另一边则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考试内容公共性较强且好背易记等而成为诸多非该专业学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四)脱离受教育者实际的泛而论道 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根深蒂固,难以适应当下经济社会现实发生的深刻变化,难以紧密联系受教育者的客观实际而效果不佳。正如有学者指出:“我们不得不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完全突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政治话语、主流话语、官方话语、公共话语遮蔽了边缘话语、个体话语,教育者依然主要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到了‘无人’的境地,脱离了人,脱离了它理应契合的话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失语和无效是必然的。”[10]87而“在教育传播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一个明显原因,是主体(教育者)和客体(受教育者)双方共识域的缺乏,即共同话语的缺失”[11]。即,你教(关心)的我不要(关心),我要(关心)的你不教(关心),乃至于尽管他们还在不断言语,但无人聆听,没有对话,严重者甚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集体失语状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