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0)05-0021-06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发展自1986年形成正式教材以来,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这类教材的编写主要有三种方式,即由教育部有关职能部门统一组织编写、同类型学校合作编写、各校自行组织编写。最早的版本是国家教委委托复旦大学组织编写、由陆庆壬教授担任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后该教材又于1991年修订。1998年,教育部有关职能部门又组编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后,编写相关教材主要通过后两种方式进行。这些年来,各地编撰了不少同类教材,总共算来也有几十种之多,尽管称谓不同,或称“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或称“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或称“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等不一,但教材内容大致相似。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历史则更长,可以从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算起。从该专业确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就被看作一门重中之重的核心课程,各校都投入了一定力量进行课程建设和师资梯队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一门有相当教学难度的课程,尽管其中有不少内容属于程式性教学,内容比较直白,不需教师做多少解释学生自能充分理解,但有不少内容则给教师预留了极大的理论开拓空间。笔者主要论述一下拓展空间较大的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论 这里所谓的对象论,就是对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与行为特点的教材内容的阐述及分析。可以认为,近年来所出现的教材在这方面所下的功力越来越少,足见准确描述这一问题的难度。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十分丰富,不仅有群众,也有干部;而群众又可分成青年学生、工人、农民、军人、白领、自由职业者等。长期以来,人们总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群众,忘却了干部更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几乎不研究干部的思想与行为特点,而主要集中于对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点的研究。即便是这样,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青年学生群体的认知已达到较高的程度。实际上这一社会群体的特征一直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于是带来了研究问题的难度,同时也就产生了对青年学生不同评价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方法论、不同青年观、不同社会预期以及不同描述和判断等。笔者以为,不论人们怎么看待今天的青年人,社会的未来总是属于他们,而且后人总是会选择比前人更优越的东西,这就是社会总体上总是不断进步的缘故。20余年前人们也时常抱怨当时的年轻人,认为他们逆反,不听话,追求个性自由,有些离经叛道,等等,也有许多不放心的理由。但今天看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各项事业的骨干、社会的精英。同样道理,未来的社会事业也总是由今日之青年来接班,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替年轻人杞人忧天!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可能代替他们甚至包办他们的选择。我们也不可能按照我们的既有模式去改变青年人,他们已经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未来的社会基础就是这批年轻人。这就是社会现实,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80后”乃至所谓的“90后”。对他们,以往的纯粹意识形态评价已经不能继续管用,我们需要用类似于“全息照相”的方法论才能全面认识他们。 可以看到,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已成为一个社会各方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这种争议的一个起始焦点问题是:是否要将青年学生群体进一步区分化?有意见认为,“80后”作为今天社会生活中最常用的一个人群概括语,涵盖着当代青年人的整体,可以适用于自1980年出生后经历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在这种语境下,人们已没有必要特称“90后”、“新世纪后”等青年学生了。也有意见认为,当代大学生有较大的区分度,需要区分“80后”、“90后”等不同年代以及受不同社会环境影响的大学生群体。而争议的焦点问题集中在对大学生群体的整体评价上。对这一问题,就是目前的大学生也自认为:他们是复杂的一代社会群体,很难一概而论。因此需要认真研究。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基础上展开的更抽象的理论阐述。在教学中,由于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与作用的分析通常比较明了直白,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也能基本掌握理论基点,因此教师会较多阐述学理化较强的价值论,有时也使用诸如“功能”这样的概念来进行功能分析,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区分为功能价值和实体价值,这些功能价值主要表现为认识、激励、沟通、整合、协调等,而实体价值则表现为政治价值、文化伦理价值、集体价值、个体价值等。不难理解,前者是后者的内在运作方式担当,后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功效体现,它们实际上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可以循着功能与具体地位作用两大路径进行,但两者有所区别。所谓对功能的分析,更多侧重于从应有的意义上设定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的作用和意义,而具体的地位作用分析,则更多是从现有的意义上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已发生的作用和意义。功能与作用两者实际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功能构想总是比较周到,但实际作用总不会那样圆满。 对价值论的分析,目前碰到的主要难点有: 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属性。可以认为,这种属性会随着实践活动的拓展与深入而不断丰富化,而明确这些属性是阐发价值的重要前提。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服务对象或作用对象的需求状况分析。从最一般的状况看,我们可以将这种服务对象或主体最起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民族意识的发展需求、政党意识的发展需求、国家精神的发展需求、社会或群体意识的发展需求,以及个体精神的发展需求。这些不同社会主体的意识发展需求有其共性的方面,也会有差异的方面,甚至可能有一定的矛盾对冲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属性要同时、同等、同样地满足不同主体的不同发展需求,显然存在着不少困难。我们现在对各种社会主体的丰富的精神发展需求的研究很少,研究它们之间的统一与对立的关系则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