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09)11-0038-04 2004年,中央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文件是中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项重大课题采取的一个战略举措,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要来源,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本文围绕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变迁,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风险,提出在新时期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高等教育体制变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变迁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改革、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社会管理角度的转移、网络的普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环境发生急剧变迁。 (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多元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情况造成的价值观念的复杂性,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宣传和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 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讲功利、图实惠”的学习观和就业观。有些人以自己为轴心,醉心于自我设计,以至有些学生“读书为我”的思想逐渐膨胀为私欲;有些人只注重眼前、注重功利,如此种种。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教育,落后的甚至腐朽的价值观念将会侵蚀学生的心灵,以至混淆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学习生活的网络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大学生的网络化生活正在形成,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第一,网络的开放性严重冲击了学校德育在学生成长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的信息,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身上发挥的作用;第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不可控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这对于辨别力还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的思想造成极其有害的影响,其虚拟化的特征使人际关系淡漠,产生诸多心理疾病,严重威胁大学生道德伦理的形成。 (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硬件设施水平普遍下降;二是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降低。如何针对不同的教育个体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更好地协调解决不同教育个体所面临的学习问题成为思政工作者的重任。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注意一般学生的共性,也要兼顾部分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体现管理的个性化。 (四)管理模式的学分化 完全学分制的确立使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受到很多的困扰:第一,学分制使得传统的班级被打破,班级概念模糊,学生垂直管理系统的作用有所弱化,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教育管理也越来越难以进行;第二,传统的培养和教育方式难以奏效,学生培养模式由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向个性化、多样化、复合型方向发展;第三,随着学生跨系、专业选课的增多,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工作量明显加大;第四,学生管理内容由以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为主转为以对学生的咨询指导、服务保障为重点。 (五)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后勤社会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扩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学生量的急剧增加给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管理滞后”。引进社会力量建造学生公寓,虽解决了高校发展所带来的学生宿舍紧缺问题,但企业介入高校管理却是一个新课题——企业行为的经济性和教育的公益性如何融合,成为做好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一个难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从机制创新出发,建立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系统,逐步理顺国家、学校、师生个人在经费上的合理分担,其直接变化是高校后勤的有偿性服务代替了过去的福利性服务。学生、家长对新旧体制转换造成的这种差异,有些不理解、不适应,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六)教育目标的素质化 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出现新的特点。第一,素质教育的环境更加开放、背景更为复杂;第二,素质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任务更加艰巨;第三,素质教育的载体更为多样、手段更为先进。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有一个提高和适应的过程;其次,体制与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较多,尚未引入创新和竞争机制;再次,领导重视程度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在操作层面上还没有真正把抓好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放到应有的位置,学生的素质教育仍是非常薄弱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