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和审美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深入地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审美文化取得的巨大学术成就,并且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强化理论创新思路,实现学科的超越性发展,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北大学文学院、兰州大学文学院和青海民族学院联合主办,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承办,于2008年7月16日至17日在美丽夏都西宁召开了“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改革与审美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五届年会”。来自国内7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对改革开放30年来文学理论研究和审美文化研究的历程、取得的成就深入反思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前沿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 改革与创新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主调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与追求创新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为30年来中国当代文论的反思、更新和审美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活力和前所未有的学术创新空间。钱中文在开幕词中说:当前,有着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正在生成之中,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性的追求为动力,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文化批判,广采博取中外古今思想资料中的有用成分,鉴别创新,初步形成了一种具有科学的人文精神的、开放的、动态的形式复合的多样形态。陆贵山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指出我们应该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文情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最有影响的西方现当代文论思想进行鉴别和分析,做出正确的、科学的评价。回顾以往的议题,朱立元提出今天在深入探讨马克思著作的基础上,“文学是人学”命题有再认识的必要与现实意义,这使得“文学是人学”获得了新意。庄锡华提出新时期发生了人性、人道主义文学观的复活。刘文斌回顾了30年来马列文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叶世祥探讨了近30年来文论话语的转型,提出审美主义的勃兴和式微,他说80年代文论在一些人那里存在浓重的美学化倾向和强烈的个体情绪的反应的诗意言说的倾向,90年代初文论以“语言热”的兴起为特征,其后“新理性精神”的提出与文化研究的异军突起,则标志了审美主义话语走向式微。胡亚敏则描述了30年来文学批评经历了引进更新、反思转型与回归建构的过程。一些学者就新时期出现的新的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曾繁仁从哲学、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美学观念、美学内涵、强烈的实践特色等方面区别了生态美学与以往美学的不同,认为“生态美学”的提法更符合中国实际,而不用西方盛行的“环境美学”。有关“审美文化”问题,陈炎认为审美文化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存在”,能够引起人们精神愉悦、介于“道”与“器”之间的文化现象姚文放的论文则将审美文化置于文化研究兴起的背景之下,从文化视角来考察美和审美活动所得出的一个现代概念与总体性概念。周均平认为,审美文化史的研究,可以加强我们对中国古代美学、审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为我国当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研究提供坚实的历史支撑和自觉的理论引导。曹顺庆、王超认为,当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已经西化,要使中国古代文论从“失语症”中解脱出来,要避免以西释中或以中注西,在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进入古今对话,在古今融合的同时进行中西化合,最终达到中西跨文明对话语境下的“中国化”研究。周宪提出西方的后结构主义导致了一种新的文本观的诞生,它把文本当作一种方法论,强调文本是一个反学科对象,具有去中心化的网状结构,因此颠覆了作品观的基本理念。超文本的出现,进一步发展了文本论的基本观念,呈现出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范式的特征。高楠认为,对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生成性的文学批评,不仅是理解的批评,同时,批评由于其对象的感性活跃性,不断把批评拉入非理解境域,导致批评在理解之外发生而出现一种“域外之力”,同时也因被批评地说而转化为理解,而使理论因此布新。高建平就“美学”的概念进行了剖析,指出美学不是从来就有的,到18世纪才出现,所以也不会永恒存在。如果主撑这个美学的理论基础不再存在,那这个美学就终结了。但我们要关注西方走出美学后出现的美学,它愈来愈繁荣,可以说这是美学的复活,是死而复生。 二 立足现实和本土化问题 当今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是,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正面临着后现代性的强烈介入,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极为重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极为复杂,包括媒介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图像文化、反大叙事、反历史决定论、反本质主义、反理性、反精英、意识形态终结说、艺术文学终结论、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哲学消亡论、生态文化、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接受美学等。钱中文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文学理论发展可以有如下的选择:一是全面认同这些理论,跟着说,并把它移入我国的语境,来改革我们的文学理论,算是我国文学理论的更新。二是我们的社会不是消费社会,所处环境也远非消费时代,虽然在不少问题上与西方社会现象互有参插交叉,但必须认真考虑我们本土现有的社会语境和文学理论的语境问题,根据我们的文学实践、文学理论的实践来进行鉴别、取合,以丰富、改造我们的文学理论,或另立新说,我们似应采取后一种选择。李春青说,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要获得独立的“自我”,一是要依赖当下中国文学经验,二是要依赖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需求;三是要依赖文学理论言说者对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的反思与吸纳。资源可以是多方面的,但灵魂只能是当下中国的。胡亚敏说,过去文论界以引用西方学术为时尚,当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在吸收、改造的基础上,正在研究中国问题和文学实践中生成我们的问题、我们的方法、我们的话语。李西建认为,在西方的解构之后,需要重审当代文艺学的本体论问题,了解解构之后本体论又复兴了,其原因是什么,需要研究中国文论本体论建设中的问题与缺失,和新世纪本体论建设何以可能的价值依据。在涉及古代文论方面,杨星映认为中国古代辩证的直观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古代文论批评的直觉感悟、体味品评和以象喻方式类比的特征,具象与抽象的统一,概括与体验统一的理论范畴,原始终要与执本驭末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审美描述与类比推理相结合的论述方式。祁志祥提出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家族文化的本根之上,诞生了“内重外轻”的思维取向模式和“以心为贵”的价值取向模式,催生了“以精神为主”的表现主义文学观念。这种以文学为“心学”的观念渗透于古代文学理论的各个环节,体现了文学观念中的价值论。王则远认为,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是中国当代文论保持“本土性”和“民族化”,走自己的路,而不至于被西方文论的强势话语所吞没的关键。高文强认为,围绕“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出现了争论,研究古代文论的学者认为古代文论并不存在现代转换的问题,出现了“正名”说,即将古代文论正名为“中国文论”,这不仅替代了“古代文论”,也取代了“现当代文论”,同时“现代转换”也就完成了,可以达到“去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