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7-0176-05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国家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嵌入在西方文化中输入中国。由于西方意识形态专家的刻意包装和文化系统的错综复杂,从而使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带有很大的隐蔽性,造成大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化,给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解析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特点及其表现,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解析 (一)名称的隐蔽性。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由于意识形态屡负“虚假”、“空洞”、“偏见”等恶名,旗帜鲜明的直接的意识形态输出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感,所以,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时,一般不会直接标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更多的是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包装成所谓的“普世价值”、“普世伦理”、“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在西方,某些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本源于西方历史传统并暗含意识形态内容的西方文化包装成“普世文化”,认为非西方国家要想现代化,就须以西方“普世文明”为蓝本和目标。如亨廷顿说:“欧洲的西方文明现在是世界的普遍文明。”[1](P42)“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1](P55)“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1](P55-56)一些西方学者还在其著作中模糊淡化意识形态,如弗朗西斯·福山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2](P1)。 事实上,当前西方国家输出的“普世价值”、“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大多是暗含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和价值。毋庸置疑,经由“普世”、“大众”等名称的包装和文化修饰,暗含意识形态的西方文化就蒙上了普世的虚假幻象,在远离其发生的特定环境后就会给人以形式上抽象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这无疑增加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的潜隐性、蒙蔽性,以及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对此,侯惠勤教授认为:“把这种意图同那些有一定道理、又看似相关的命题对接,无疑是最有可能在乱中取胜的策略。”[3]西方国家还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嵌入在大众文化中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大众文化从来也没有宣布要消解甚至颠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大众文化又确确实实在静悄悄地改变或者更确切地说遮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4]西方国家之所以将暗含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西方文化和价值冠以“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名号,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用来掩盖西方文化和价值的阶级性质,借以蒙蔽群众和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一种策略和手段。他们刻意将这套东西包装为所谓的“普世文化”,无非是为了增加蒙蔽性和减少推销阻力,从而达到实现其意识形态斗争的目标。当代世界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淡化意识形态的后现代思潮并非是“意识形态终结”,只不过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换,相反,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还将更加复杂。 (二)内容的隐蔽性。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消除,明确颠覆中国意识形态的著作和文化产品不可能在中国公开发行,西方就将意识形态的内容分散嵌入在哲学、经济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和大众文化产品中对我国进行渗透,从而使西方意识形态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所创造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说和观点。从表面上看,中国出版的大部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与意识形态的渗透无关,其实其内部大都嵌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学习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不可能避开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如在外语学习中,要想理解语言和进行熟练的交流,就必须掌握西方文化。西方的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就嵌入在西方的语言文化内容体系中,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在学习时是不可能将西方语言内容体系中的意识形态清晰分开的。当前我国翻译介绍的西方著作和一些高校使用的西方原版教材,大都宣称“价值无涉”,似乎和意识形态渗透无关。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价值无涉的著作,因为学者分析问题必须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并带有价值判断。西方学者霍尔瓦特指出:“科学与价值判断是不能分割的。科学需要思考,但思考本身不是目的;思考意味着意向。当一个人思考时,他企图做某件事情,他愿意出现某些事情。因此,正是这种事情的性质决定了实证判断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5](P266)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存在一定的理念和价值观,才可以提出相对应的政策主张。相反,“如果离开价值观,那么,社会科学家最多只能搞一些技术性的计量研究”[6]。所谓“价值无涉”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大多具有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暗含意识形态内容。除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外,西方的报刊、影视等“大众文化”产品中也都嵌有意识形态的内容。大众文化产品具有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二重属性。作为大众文化,它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大众审美娱乐的需要;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载体,它内部又嵌有意识形态的内容。 当前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和大众文化产品在中国高校和市场中有很高的占有率,其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输入和推介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大众文化,必须以正确的方法论和价值观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但是,由于文化本身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文化因子错综复杂、难以分割,很难对其中隐蔽的意识形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批判。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7](P349)对于西方文化,“在进行较精确的考察时,我们也发现,某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正如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是互相渗透的”[8](P361)。文化的系统结构和影响错综复杂,盘根错节,文化结构中的某些优劣因素微妙地结合在一起,直观显露的一面容易辨认,而隐匿遮蔽的一面却难以清晰区分。对于西方文化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其直观显露的一面虽容易被人感知,但有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思维习惯,也会导致先入为主,形成定见,以致把西方文化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当成正常合理的因素。所以,关于运用辩证法解析西方文化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内容,“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把这个思想具体地实际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7](P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