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9)04-0146-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人际关系”三者都是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内容。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问题研究,在理论上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研究范域,在实践上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更新观念:凸显“主体论”、“同化论”、“独立论”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认真回顾与反思一下,却也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客体论,即把受教育者单纯看作是消极被动的客体,我讲你听,我说你做;二是灌输论,即认为受教育者没有什么主体意识,为了提高其品德,教育者只需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向他们硬性灌输即可;三是规矩论,即要求受教育者规行矩步,驯服听话[1]。为此,我们应当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第一,用“主体论”代替“客体论”。所谓主体论,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受教育者也视为教育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般来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但是,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的,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受教育者并非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以自己原有的思想认识基础对教育者的要求进行评价与选择,通过主体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吸纳教育内容、调整认知结构并将新知转化为新知行为。与此同时,受教育者还会以其行为反作用于教育者,形成双向反馈的互动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教育效果,就必须将教育者的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效应。 第二,用“同化论”代替“灌输论”。灌输的实质,就是不管受教育者头脑里有什么,总是填鸭式地灌输给他们,强制他们接受;也就是说,愿接受的得接受,不愿接受的也得接受。事实上,任何人的大脑里都有一定的认知结构,新学习的东西必须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结合起来,即后者被前者所同化,新学习的东西才会为受教育者所理解、所接受,这就是所谓的同化论。很显然,用同化论代替灌输论,就是教育者要顾及受教育者已有的认识水平,采取受教育者所能接受的方式,以便使新的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深深扎根于相应的已有认知结构之中。 第三,用“独立论”代替“规矩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是在这种规矩化的氛围中生活过来的。用独立论代替规矩论,就是鼓励受教育者大胆地独立思考,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与个人尊严,促使他们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能力;就是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呼唤着创新型人才。 二 拓展功能:由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转向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以往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从宏观方面来考察,即从社会层面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而忽视了从微观方面来考察,即从个体层面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应当具有的地位和必然具有的影响力”,这当然是没有错的。问题是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宏观功能的同时,削弱或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近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即是佐证。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必定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和影响。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理既是物和象统一的结果,又是物和象统一的反映。所谓“物象统一”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而它是人脑之“物”和客观现实之“象”的统一;其二,心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而心理反映的内容是主观的,因而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之“物”和主观反映的心理之“象”的统一[2]。心理实质中的“物象统一”说明人的心理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简言之,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人的心理的实质,说明人的心理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和发展,与世隔绝的个体决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同时它也说明,外部的影响不但能够对人的心理发生作用,而且必然对人的心理发生作用。那么,作为有目的、有计划、专门化的思想教育也就必然具有影响人心理的功能。 因此,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从宏观上来说具有客观的功能,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在微观领域里,由于内容上的互相抵制或方法上的失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水平等等原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受到各种阻碍或制约,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充分显示它必然影响心理的功能。我们应当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功能。也就是说,在局部范围内、在具体情境中对个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当关切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个体心理的作用和影响。简言之,我们应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即由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转向,二者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