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9]05-0132-03 非理性因素属于社会意识层次,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充分激活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价值选择。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强非理性因素的培养是从人性这一人学视野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非理性因素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欲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价值引导作用。 欲望是社会个体基于主体需要对外在事物的渴求和索取心理,体现了人类基本的原始动力和价值追求。人的欲望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既有先天本能性的低级欲望和需求,也有后天发展起来的更高级的欲望和需要,伴随人的低级欲望和需求的满足,高级欲望和需求就会产生,人类就在产生欲望和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不断推动自身发展。传统观点认为,欲望是丑陋的而且同社会价值准则格格不入,因此,中西方大多希冀通过扼杀人的欲望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这种教育方式由于忽视人的非理性因素的价值而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性。就个体而言,人的欲望尤其是生活中的物质欲望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同样也是一个人向善的基础,是一个人由物质性需要升华到精神性需要的基础,否则也就难以推动社会规范的践行和个体德性的完善。正如没有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就不会推动市场机制的健全一样,同样,欲望的扼杀无论如何也难以产生积极的价值追求,也就不会促成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合理的欲望追求作为正当的刺激和追求,能促使人们保持旺盛的热情和干劲,产生对外界事物的强烈渴求和需求动机,并最终凝聚成为个体价值选择的行为习惯,而一旦认识到社会规范存在的价值并自觉接受社会规范,使之转化为个体内在需求,那么就能提高个体接受社会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规范选择作用。 情感是构成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元素,渗透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情感是个体心理结构的重要环节,是个体对周围现实以及自己的一种态度体验。马克思曾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①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②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仅有对社会规范系统的认知是不够的,如果缺乏对社会规范的情感体验,那么就不能将社会倡导的价值准则融化于内心之中。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发、催化作用,可以保证人们形成强烈的动机,影响人们对价值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判断。 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接受社会规范系统和人性升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情绪和热烈的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内化并真正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借助于个人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体验,主体对社会信赖的价值准则作出积极和肯定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出对道德规范的信赖和追求;而对社会价值准则作出否定和不满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卑、羞耻甚至内疚等消极的情感体验。不难看出,情感具有调整人们行为的激励效应,它促使主体以体验的方式表达对事物的态度,有助于激励人们的理性因素有效地变成理性思维,从而做出科学正确的价值选择。 再次,意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行为保障作用。 意志是指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可以调节和支配人的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具体表现在激励人们去从事有助于达到预期目标的肯定性行为和抑制不利于达到某种预定目标的否定性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意志对个体行为发挥约束和监督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个体能否及时反馈信息,实现个体从知到行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意志能力的调控。意志能控制个人活动同社会规范的吻合程度,通过检查和修正因内外各种因素而引起的偏差,保证预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非理性因素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参与这一活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体而现实的人,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作为内在的心理和认识力量通过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本身就在于培养人,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强调非理性因素的培养本身实质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首先,满足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根本体现,是人们从事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功能的前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生产和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宽,人们的利益动机和欲望需求得到充分激发和强化,人的物质欲望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也就具有更大的现实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的社会实践,其有效性建立在对人需求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之上,而不是漠视主体需要的单向度地通过灌输向受教育者施加外在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满足人的需求这一准则才能获取受教育者内在的动力支持和有效的精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忽视受教育者的需求,便会使教育本身失去依据和对象,就很难保证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甚至会导致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