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6-0009-05 一般认为,自1976年始,人类被卷入以数据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信息化革命。这次革命,“不仅对现代工业社会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影响,它将引起如此规模的社会变化,使现代制度转变为全新类型的人类社会,即信息社会”①。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变革的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在加速重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更新内容体系,教会人们在信息社会生活、生存的本领,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信息化方法体系,以适应人们新的信息观和信息获取方式、知识与思想道德的学习方式以及思想道德发展的新特点。 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要求 1993年9月15日,美国宣布人类已进入“永久改变人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方式”的“信息高速公路”的革命性时代。这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的革命,源于将各种音频与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化信息,并通过光纤和卫星连成的网络,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的技术,即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稀有资源到主要依靠信息、知识的转变,创造了社会发展的新的重要资源,加速了信息社会前进的步伐,而且改变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时空观念以及交往、工作与活动方式,将人的现代发展迅速推向信息化时代。 1.信息社会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改变了交往方式,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 伴随着TCP/IP技术的产生而得以实现的因特网(Internet),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传播、贮存、利用信息的方式,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因特网以其数字化、全球性、实时性、多媒体水平和交互性等特征,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网络交往是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它开辟了虚拟交往领域,扩充了现实交往空间,丰富了人的交往内容与交往方式,显示了人的现代文明进步。网络虚拟交往具有平等、自主、自由、广泛、多样的特点,它完全建立在交往主体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并且在交往过程中,可以不受现实条件和利益关系的制约,把交往变为非功利的信息与情感交流,也就是交往双方或多方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进行对话、交流,只要交往双方或多方接受、满意,交往就可以进行下去并不断密切。也许这正是网络交往的魅力所在。网络为人们满足情感需要、进行情感交汇和交流、建立情感关系提供了平台,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重要物质基础,成为信息社会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2.信息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 在物理与逻辑两个层面上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系统技术,是信息社会建立的基础。在物理层面上,计算机借助信息媒介,实现连接以后,形成网络技术系统。从逻辑上讲,网络技术还是凭借传播协议及丰富的应用软件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而形成的一个虚拟的应用技术系统。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社会创造了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的现实虚拟世界②。在这个世界中,信息传播超越了以往报刊、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第一次把信息传播变成及时互动的交流,为人们的交流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这个世界中,信息、知识和理论的不断更新和丰富,为人们增长见识、获取知识、提高判断和选择能力提供了资源与平台。在这个世界中,交流、沟通的便捷与及时,压缩了时空界限,消除了时空障碍,为人们的学习、研究乃至生活提高了效率和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这个世界中,虚拟的空间为人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理想化模拟和试验的可能,提供了预测目标与预防风险的条件与手段,从而促进了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的发展。 3.信息社会的发展也给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信息的狂热痴迷与膜拜。这种狂热逐渐蔓延、传染,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通病,它导致一些人追逐信息的流变与增长,过度攫取和占有信息资源,而缺乏对信息的价值评价、理智选择与合理吸纳。其二,使人产生信息选择困难。信息社会无限丰富和快速更新的信息资源,突破了传统媒体储存、传播信息的局限,实现了信息跨时空的海量交换与连接。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一方面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另一方面给人们造成了强大的“信息压力”和“信息选择”的困难。其三,网络领域的虚拟性、诱惑性,容易使人成瘾而丧失主体性,导致人们在各种网络信息符号诱惑下丧失自我、自主、自由,甚至表现出“信息强迫症”、“点击强迫症”、“游戏强迫症”等病态行为。 毋庸讳言,信息社会的发展置人的发展于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矛盾之中。这一矛盾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如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有利条件,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现代性;另一方面,如何通过更具有信息社会特点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有效地帮助人们“建立比较稳定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使之免于太深地陷入强迫性之中”[2]。笔者认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树立了主动出击意识,自觉拓展工作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方面有过一些成功的尝试。目前,更为紧迫的是如何更加科学地把握现实与虚拟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身处信息社会的人们在思想道德发展方面的新特点与新规律,积极摸索信息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方法,加快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