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5年第6期刊载了任仕青同志《难在哪里?出路何在?》一文。读后,颇使人有些想法。一方面,觉得作者说了许多实话,讲了实情,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难在价值取向失范的看法很有新意;另一方面又感到有些地方令人费解。例如,如何对待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就有一些提法值得斟酌。为此,笔者特提出来,与任仕青同志商榷并求教于同行专家。 其一,文章写道:“以往那种依靠政治权威的意识形态来动员群众和以权力为依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黄金时代’,大概一去不复返了。”不知这是一句反话还是正面肯定的话。若是正面肯定的话,笔者认为就有斟酌的必要。思想政治工作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理所当然要宣传党的意识形态,而共产党又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无疑具有很大的权威,思想政治工作当然应当依靠这种权威的意识形态来作宣传。如果不是这样,恐怕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就很难统一,意识形态也会五花八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它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所以,对权威应当作具体分析,既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权力也是一样。我们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没有人民给予我们的权力,思想政治工作是无法开展的。我们必须依托人民的权力,否则,如何去“抓住群众、打动群众、征服群众”呢?即算是个人的权威和权力,恐怕也不能一概否定,例如党的领袖的权力和权威,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个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党的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不依靠他们。例如,我们今天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对于他们的权力和权威能不维护吗?思想政治工作能不依托他们吗? 其二,文章谈到,改革开放前,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思想政治工作好做的原因是我们手中有“大棒加胡萝卜”。所谓大棒,是阶级斗争之剑随时悬在你的头上;所谓“胡萝卜”,就是积极参与政治者不仅有政治声誉和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也可随之而来(如提干、晋级)。的确,在“文革”之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比较好做的。但其原因是不是我们手中有“大棒加胡萝卜”呢?我觉得应当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从整体上看,我党在“文革”前处在由政治工作向思想政治工作转轨的过程,“左”的东西有,如无限上纲、残酷斗争等,正确的东西也有,而且很多。例如,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鼓励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且主要是通过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来达到目的的。国外不是常有人说共产党在“洗脑”吗?“洗脑”就是解决思想问题。那时,除了经常开会、学习外,还树立了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等。党中央号召人民学习他们一直是正面引导,从来没有因为谁没学就将阶级斗争之剑悬在他的头上,也没有因为你学了就一定提干、晋升。相反,成千上万的人由于从内心深处学到了英雄人物的好思想、好品德,因而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做了好事不吭声,自觉自愿为别人服务,主动放弃荣誉、地位、工资和其它优厚待遇,心甘情愿到边远地区、艰苦地方去工作。这些既不是“大棒”的作用,也不是“胡萝卜”的作用,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那时,思想政治工作好做的原因主要是党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人民信赖他们。如果把这一原因看作是“大棒加胡萝卜”,恐怕不符合历史事实。 其三,与上述有关的另一点是,文章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一元社会使人们要证明自身的价值只有一种方法,就是挤向官场,以入党、提级、晋升来说明自己的进步”,而如今“各行各业事有所成的人都会受到尊敬”,比起“只认权、只认官来说,毕竟是种进步”。笔者不否认,今天各行各业的人都受人尊敬,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是否都只认权只认官呢?虽然从理论上我未曾作过探讨,但在实际上,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引导,并不是这样。“文革”之前,人们认的并非权力,而是干事业,尽快使国家发达、富强,乃至在违背客观规律(如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情况下,也革命加拼命地干着。人们也不是只认官,而是认普通老百姓。50年代,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60年代初,工农兵最吃香,各行各业事有所成的人也都受到尊敬,就连清洁工人也受到国家主席的接见。那时的思想政治工作总是教育人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怎么说是只认权、只认官呢?这种看法恐怕与当时的实际相差太远,许多曾经舍掉个人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来人是无法接受这种观点的。 其四,文章说,“象50年代初期那样,人们出于一种感激之情,上边讲什么信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干,结果并不一定好。至于以宣传目的如何美好来动员群众,不要计较眼前吃苦所采取的手段,历史证明,这常常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群众也不会轻信”。当然,上边怎么说下边怎么干不一定都好,但也不一定都不好。“至于以宣传目的如何美好来动员群众”,恐怕不能算错。共产主义运动不就是以宣传共产主义美好未来而动员群众起来的吗?现代化建设不也是以宣传实现小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来动员群众吗?邓小平一再强调要向人民进行理想教育,宣传目的如何美好不就是这种教育吗?不要计较眼前的吃苦也是对的。搞社会主义建设怎么能不吃苦呢?邓小平也再三强调,要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怎么能说“不要计较眼前吃苦”是一种手段,而且常常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呢?我不知道在我党历史上因为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是否被别有用心的人们利用过,即使有人利用它达到某种目的,又是不是这种教育的必然结果呢? …… 无需再举例了。从这些例句中,笔者感觉到,文章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似乎缺少客观的分析,把问题看得多了一点,因而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思想政治工作越做越难。 究竟应该怎样对待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呢?党中央总是强调,在新时期要“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就是说,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前提是肯定的,否则,就谈不上“加强”、“改进”和“继承”,甚至连“创新”也不可能,而只能说“新创”了。当然,也不是全面肯定和全面继承,否则,也就不要谈什么“改进”和“创新”了。笔者以为,对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某些“左”的东西应当否定,对于一些已经过时的内容和方法不应当继续沿用。这也是大家公认的。不过,理论上的公认并不等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究竟哪些属于“左”,哪些属于“过时”的东西,应当实事求是地作客观分析,不能今天张三说这点不行,明天李四说那点不行,说来说去说得什么都不行,从而使人思想越搞越胡涂,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而不能自拔。笔者以为,这种困境已经存在,如不及早解决,思想政治工作要得到真正的“加强”和“改进”恐怕是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