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是近年来在美国和西方兴起的一个热门学科,也是一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行为方式。政治演说、求职自荐、考生面试、商人推销、总统竞选、外交谈判,都是“说服”。如果要为“说服”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说:个人或群体运用一定的战略战术,通过信息符号的传递,以非暴力手段去影响他人(或群体)的观念、行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学校的德育工作,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终级目标。而“说服”这一行为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对说服艺术的探讨,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完善德育工作的质量。本文就说服的艺术略陈管见。 学高身正:说服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工作者自身良好的素质,是完成说服的前提条件。学高,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身正,指高尚的道德情操。现在的学生已不再欢迎那些学无专长、教无建树、缺乏思想,仅凭传统管理经验张着嘴提要求的德育工作者。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向师力,从而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功效。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德育工作者在说服过程中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创造性强。实践表明,学生中的情况复杂多样,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难于一致,德育工作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若知识结构不合理,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反之,德育工作者合理知识结构反弹到说服过程中,就会产生“说得妙,想得深,用得活,做得实”的良好效果。德育工作者是学生的楷模和师表,是学生心灵的开拓者和塑造者,在学生心目中,她是智慧文明的象征。因此,“为了给学生以道德上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高尚道德的人,自己没有的东西是不可能传授给别人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再一次说明,说服不仅仅是以语言传递信息,它还通过本人的行为来影响说服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一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他的政治素质、品德修养、治学态度、思想作风以至仪态举止、生活习惯,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他行为所展示的思想境界,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活的教材。因此,要达到说服的目的,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完善自身的素质。 知己知彼:说服的背景。 几乎每个德育工作者都感到,说服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说而不服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苦口婆心换来的是口服心不服,有时唇干舌燥而他却依然故我。即使说服者具备渊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也还不足以保证说服的成功,关于说服之艰难,韩非子的《说难》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佚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的确,说服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正确掌握对方的心理。而一旦掌握对方的心理,便可以采用相应的说服策略,向对方展开心理攻势,最终让对方接受我的观点,这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在这一特殊的年龄段中,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矛盾性、逆反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既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同时自我约束能力又比较差,越是不被允许做的事情,越想去尝试一下,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大,容易反复等等。这些心理特征在每个学生身上又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故而使“知彼”的工作更加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两种文化互相撞击,更引起了学生思想上的一些混乱。如一方面受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绝对公平观念的影响,思想上保守懒惰,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了拜金主义;再加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教育的误区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每个德育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学生内心,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理,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知默知言:说服的时机。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荀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的时候该讲话,有的时候该沉默。明智的说服者懂得在恰当的时候发言。德育工作中的说服,也应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不能错误地认为说的内容越多,说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目标。事实却不完全如此,蛤蟆日夜叫嚷,没人理会;雄鸡一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言之时也”。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时机讲,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学学生因某种原因处于焦虑、抑郁或盛怒状态时,你去教育学生,被教育者往往会产生逆向反应。而时机又是诸种因素的综合,它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因此,说服者应善于把握最佳点。过早了,条件不成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过晚了,则时过境迁,往事如烟,说了也于事无补。那么,哪些可以称为德工作中的良好时机呢?我认为虽然时机的出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以下几种:一是转换环境时,例如新生入校,换了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转学等等。在这种时候,学生往往对新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和希望,同时也会产生种种担忧和猜想,这时,说服者能够较容易地控制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产生良好的效果。二是受到表彰时,学生这时候往往心情舒畅,情绪高昂,同时又可能产生自高、自傲心理,说服者此时不妨在肯定的同时,泼一点冷水,而学生往往能愉快地接受。三是情绪低落时,说服者要准确地找出使学生精神不振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引导,而处于求助状态的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者的观点。 尊重对方:说服的原则。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个性心理特征突出,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表现欲非常强烈,他们极力想摆脱绝对服从的地位。因此,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尊重,特别是教师的尊重。把尊重对方作为说服的原则,也是许多教育家反复强调的。说服,不是压服。所谓压服,是指信息接受者感到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按照信息的要求去做。压服的后果,是表面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效果又是不牢靠的。表现在德育工作上,往往导致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看起来是想通了,实质上还是不通,或者变本加厉。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会因此而失去了上进心,甚至离校出走等等。压服者的动机可能没有错,我们有些德育工作者或个别谈话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给学生插话的余地;或在集体场合下,言辞锐利地批评;或者联合家长,发动攻势,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接受正确的观点。但手段的错误,往往导致了目标的偏移。而说服,本身就含有感化的意味,要对方心悦诚服,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充分尊重学生,在说服过程中,不以势欺人,不以理压人,不站在一个教育者的高度,俯视学生,横加指赠,而是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充分考虑事件发生的原因、动机、目的、过程。同时,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他主动参与说服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提高认识,这才是“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如七十子之服孔也。”当然,尊重不是迁就,这是有限度、有分寸的尊重对方的最终目的是说服对方,并且使说服传授的双方都充分发挥主动性,优化说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