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指出:“愈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愈要适应新的形势,全面加强和改进全党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试谈以下意见: 一、观念要更新 一是破除“有权力才有地位”的旧观念,树立“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新观念。多年来,我们不少政工干部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等于权力和地位”、“政治工作就是管教人”的思维定势。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行政领导享有包括人、财、物在内的生产经营权以来,我们一些政工干部仍然没能从过去的“权位观念”中解脱出来,总觉得有一种丢了“尚方宝剑”的失落感,认为“手中无权,说话不算”。还有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感如力,说白了都依附于权力,没有权力作依托,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支点。因而工作起来消极情绪多,甚至争你大我小。不可否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环境里,确有一些人患有“谁权大谁的话就是真理”的“近视症”,你没有权,他就不买你的帐。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最根本的不是凭权力吃饭,而是靠真理赢得人心,靠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成效使人信服、为人重视和拥护。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有权威,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有为才能有位,应是我们政工干部的权位观。这就要求政工干部克服为经济建设服务“矮人一头”、“灰溜溜”的思想,克服“服务”就是“屈从”的心理障碍,增强服务意识,把服好务当成自己的本份。政工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破除把权力当拐棍、离开拐棍就不能走路的依附意识,创造性地、富有成效地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依靠自身努力去闯、去争取“思想政治工作不要不行”的舆论认可和各方面的理解支持。 二是破除思想政治工作“自我循环”的旧观念,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观念。过去,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两张皮”的倾向。如在工作方式上,习惯于开大会、作大报告、搞大演讲、脱产办班和整齐划一地搞运动等。今天,我们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与计划经济年代思想政治工作在位置上的变化。要从“自我循环”中走出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做到“两手硬”,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经济上、业务上。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上,由自我封闭的小循环转向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的大循环,变“上级让我干”为“企业需要我干”;由“为了政工干政工”的单行道走向“为了两个文明建设干政工”的双行道,紧密围绕生产和改革实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汇入企业生产建设的大体系之中,摈弃党政干部各干一行的观念和作法,登上生产经营这个大舞台。 三是破除思想政治工作判断标准“自我衡量”的旧观念,树立“三个有利于”的新观念。衡量标准应该看思想政治工作的潜在效果与现实效果两个方面。既要看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提高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是否增强了,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树立了,又要看职工积极性是否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生产是否上去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了。不管抓潜在效果还是追求现实效果,都必须统一于提高职工积极性和素质之中,落实在提高经济效益上面,而不能单纯看开了多少次会,搞了多少次评比检查,开展了多少次活动,作了多少场报告等等。有了“三个有利于”这个带根本性的衡量标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根本任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内容要调整 1.要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知识的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企业思想教育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广泛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帮助广大职工转变观念,更快了解市场机制,适应市场机制。同时,发展市场经济,始终都有一个在充分发扬、利用积极因素的同时不断克服、抵制各种消极影响的问题,尤其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给予强有力的引导,以兴利除弊、扶正祛邪。要帮助人们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最大限度地缩小它们发生影响的程度和范围,防止群众舆论、群众心理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发生倾斜。 2.要深入进行正确对待局部“阵痛”的教育。我国正处于新旧机制转换、两种体制接轨时期,人们的心理变化呈矛盾型。很多人一方面盼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但又怕影响了自己的利益。广大职工从受益于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中,认识到转换机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有好处,盼望步子再大一点、速度再快一点。但在改革具体实施中,当某项改革措施不能同步同量给每个人带来他们各种期望的利益时,不少人又不能正确对待局部的“阵痛”,产生种种思想波动和矛盾心理。这种心态在当前反映比较突出。例如:人人都说吃“大锅饭”不好,但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后,有些年龄大、身体差的职工在优化组合中暂时得不到称心如意的安置,就认为是“卸磨杀驴”、被当包袱甩掉,有些“假退”老职工和富余人员的不满情绪也通过各种形式不时地发泄出来;有些年轻职工认为自己身强力壮、文化高,便争报酬、争待遇、争条件;一些女职工随着工作量的减少收入相对减少,便认为合法权益被侵害;一些平时劳动纪律松驰、劳动技能差、进取心不强的职工把待岗或剥离当成失业、“被淘汰”,等等。今后,我们还将面临很多利益关系的变化和调整,人们在创造改革业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发展市场经济进程中出现的“阵痛”,这就有一个经常帮助人们认清形势、适应变化的任务,有一个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