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7)05—0095—04 文艺美学是新时期以来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发展的一个贡献。近30年来,经过老中青三代学者的辛勤耕耘,已经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学科建设也有新的推进。回顾与反思近30年来文艺美学学科发展走过的历程,对于文艺美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建设发展都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一 文艺美学产生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是在“拨乱反正”的政治背景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受到广大学术界同行的支持与积极参与。经过大家的努力,近30年来取得累累硕果,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文艺美学的学术论文有200多篇,标明文艺美学的专著、教材10余部,召开以文艺美学为标题的学术会议7次以上,在全国近百所文学院系都开设了文艺美学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下面我们按照文艺美学学术发展的历程将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初创时期。1980年春,胡经之教授在昆明召开的中华美学学会成立暨第一届美学大会上倡言在高校建立和发展文艺美学学科,并写进了会议简报。此后,胡经之教授等在北京大学出版《美学向导》、《大学生丛刊》等,发表影响颇大的《文艺美学及其他》与《文艺美学是什么》两篇论文,探讨了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同时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文艺美学课程并招收文艺美学研究生。还在北京大学成立文艺美学研究会,在全国开风气之先并产生很大影响。胡经之非常谦虚与实事求是地指出,他提出文艺美学学科除了在北京大学的学术氛围中长期思考文学艺术的审美规律之外,还与台湾学者王梦鸥于1971年在台湾新风出版社出版的《文艺美学》一书的启发有关。王梦鸥这本书主要介绍中外重要美学与文艺思想,并没有对文艺美学学科的性质与对象进行界定,但胡经之教授认为光是“文艺美学”这一名称的提出就具有首创的意义。其后,于1986年山东大学等六单位在泰安召开全国首届文艺美学研讨会,集中就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进行讨论。这一阶段在文艺美学的具体内涵上还处于探索的过程,虽然胡经之已经感到美的客观与主观的本质的讨论极大地脱离了艺术实践,但还没有提出明确的取而代之的理论范畴。总体上还是在原有的美与艺术的本质的范围内探索,周来祥在题为《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规律—文艺美学原理》一书中认为“文艺美学则是以艺术本质作为它的逻辑起点”就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发展建设时期。这一阶段主要围绕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特别是内涵进行深入地探索与建设,吸收了一系列国内外的文艺学与美学资源,取得学科建设的明显进展。代表性论著是胡经之的《文艺美学》与杜书瀛主编的《文艺美学原理》。这两本书都不约而同地将艺术的“审美活动”作为文艺美学的基本内涵。这就标志着文艺美学学科对于美的探讨已经由对于美的实体性界定进入了关系性的界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与学术的深入。 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为文艺美学进一步深入发展和进入国家体制内建设时期。这一段的标志是两件事情。一件是文艺美学正式进入我国国家的学科建设体制,得到教育部与中宣部社科规划办公室的大力支持。首先是教育部于1999年出版《授予博士硕士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将文艺美学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文艺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这就使得早就招收的文艺美学研究生得到学科体制的正式认可。2000年12月经过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被列入教育部百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基地成立7年来已经完成有关文艺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地重大项目一项,并正在进行有关学科定位、中西比较、古代资源、学科关系与学术史等五个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有关文艺美学的主要问题已经基本涉及到。教育部还将由我主编、以中心成员为主编写的《文艺美学教程》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于2005年在高教出版社出版,后又被确认为研究生使用教材。中心还出版以书代刊《文艺美学研究》,已经出版3期。与此同时,中宣部社科规划办先后为两项文艺美学研究课题立项。在文艺美学内涵研究方面,《文艺美学教程》第一次将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文艺美学学科的基本范畴,并对艺术的审美经验的内涵做了新的阐释。应该说这是对于文艺美学学科研究一种新的探索。 二 近30年来在文艺美学学科内涵的探索方面也有许多新的进展。首先是对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探索。在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上学术界有七八种提法之多,但我们认为文艺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它既不是美学与文艺学的分支,也不是两者之间的中介,更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哲学,而是既同文艺学、美学、艺术学密切相关,但却同其有着质的区别的新兴学科。它具有新的视角、新的时代精神、新的资源、新的方法与新的体系,基本具备了华勒斯坦对学科提出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学科内涵、相对稳定的方法与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等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