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08)04-0000-08 当代民族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繁荣、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方面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能否完成甚至完成的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民族院校德育是否有效。而对爱国主义教育层次性的理解和把握,则是制约民族院校德育有效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从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要求视域,结合民族院校的特殊情况,对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性进行探讨。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之“国”并不是“国家”的简称,而是指内涵更为广泛的“祖国”。“祖国”的内涵有起始意义和现代意义之分。“祖国”的起始意义,通常指列祖列宗们共同的生活区域,即现代意义上的父母之邦[1]114。很显然,当代“爱国主义”之“国”远非这个意义所能概括。现代意义的“祖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指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山河、海洋等自然风貌和矿产、森林、物产等自然资源所构成的国土;其二,指由共同的经济生活、语言文化、社会心理、历史传统等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紧密联成一体的人民或国民;其三,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安全、主权和稳定而建立起来的实施阶级统治的强力政治机构——国家[2]271。因此,在当代中国,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即对爱国主义之“国”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进行热爱“自然存在物”教育,是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层次 这里所说的“自然存在物”,就是指作为国土有机组成部分的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爱国主义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关系范畴,体现的是人们对于自己祖国的一种高度认同的肯定性的关系。这种认同的肯定性关系是通过对象体现出来的。在爱国主义系统中,体现认同的肯定关系的对象物之一,就是对自己祖国的自然风貌以及自然资源的热爱,即爱祖国的自然存在物。这是爱国主义的最基本、最基础的要求。每个人都有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都有自己从小就赖以生存的故土家园。由于人们从小就在自己所熟悉的故土家园中生存和成长,日久天长,耳濡目染,渐渐地人们就会对故土家园的自然风貌及自然资源产生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长河中,对自然存在物的喜欢和依恋是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表现之一。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方面留下了大量的令人心旷神怡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作品自古以来,不仅陶冶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情操,而且还成了人们励志的精神食粮。这也是中华民族虽久经磨难,但时至今日仍然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致胜法宝。所有这些,都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或缺的重要内容。不过,在现代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已不止于此,还有对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大工业的广泛运用和普及,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国,某些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遭到的破坏,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因此,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在爱自然存在物方面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学生维护和保护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尤其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时,不仅要注重保护这些自然资源不受破坏,而且还要尽可能把破坏减少到最低。有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仅是对当代人民的热爱,更是对未来子孙的一份关爱。这理所当然应成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民族院校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他们多来自于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的家乡有着丰富的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对当代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热爱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骨干力量和精英分子。他们对于自然风貌、自然资源的热爱,具有较大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因此,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从基本要求来看,首先要从教育学生爱自己家乡的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做起,引导和帮助他们充分认识保护家乡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自觉承担起爱故土家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热爱自然资源的爱国义务和爱国责任,并把这种义务和责任贯穿到将来职业生活的全过程甚至人生历程的始终。这就是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基本要求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最低层次,也是基础层次。 进行爱自然存在物教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爱故土家园的自然存在物,是基础层次,也是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只有从这个逻辑起点切入,爱国主义教育才会令学生信服,才会让他们真正理解到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假、大、空,唱高调且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而是实实在在的令人信服的朴实道理。不过,德育工作者还应该鼓励和提倡学生随着生活范围的拓展和社会生活的延伸,不断地、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爱自然存在物的范围和程度,以至最后把爱自然存在物当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一种习惯,这是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二、进行热爱人民及其文化教育,是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中间层次 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的自然存在物,这只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基本要求方面的一个基础层面,还应该引导教育大学生热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及其创造的文化,这是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较高层次或中间层次。 (一)引导帮助大学生热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人民”是一个集合概念。“人民”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群体范畴。个体组成群体,群体离不开个体。“人民”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特指不同的群体。在当代中国,“人民”主要指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农民,同时还包括“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11-12,这些都属于当代中国社会中“人民”概念的范畴。因此,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热爱人民,并不是空洞的、虚拟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更是可以操作的。人们所熟悉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学、亲朋好友是人民;正在从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行各业的人们是人民;拥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汉族人是人民;致力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少数民族是人民;曾经生活过的创造了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先人是人民;未来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活的后代子孙同样也是人民……因此,热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是爱国主义基本要求的具体表现;热爱老师、同学也是爱国主义的应有之义;热爱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表现,热爱帮助更多的陌生人同样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爱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们,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爱曾经生活过的古代劳动人民以及未来的后世子孙,同样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不过,这些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有层次的。爱自己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的层次较低,爱父母兄弟亲朋好友以外的更为广泛的人群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的层次较高。更为重要的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应该从爱父母等最亲近的人做起。“爱国主义情感是朴素的情绪化主体感受,它是从热爱乡土、热爱父母和身边的人开始的。”[2]266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的思想感情中最亲切的回忆,总是同他生长的地方,同对他关怀备至的那些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他成年以后,深刻认识到祖国的伟大时,他对家乡的回忆,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回忆,常常使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充满了鲜明的激情。”[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