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8273(2008)06-0034-0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我国开始了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进入新时期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充分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一、改革开放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p.32)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及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新变化,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国内改革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了新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改革进程中,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因而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作为大学生,这样的社会环境增强了他们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等。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使得青年学生的自身价值、自我素质及其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挖掘;市场经济的开放流动性使大学生的观念更新速度加快,眼界更加开阔,学习各种知识的途径进一步拓宽。 但是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竞争的功利化、物化倾向,淡化了大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不少学生在生活上追求物质利益、超前消费、高档享受。市场经济的求利特点也使大学生产生个人主义的倾向,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p178)在这一重要时期,高校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国际形势的变化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了新冲击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社会的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所谓“普适”的价值也逐渐进入中国。大学生对各种思想的吸纳性以及高校学术研究的自由性使高校成为改革开放条件下各种思潮的汇集场所。因此,“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不可能把青年学生封闭在‘温室’里,他们不可能不接触腐朽的丑恶的东西。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3](p.141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受西方思潮影响,出现过一定程度的偏差,“许多高等学校程度不同地削弱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3](p.1411)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指出西方敌对势力企图把高等学校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渗透的主要场所,妄图通过思想的渗透培养反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这些都将是长期存在的现象”。[3](p.1412)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向中国渗透。因此,反对西方思潮的渗透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战略。 总之,改革开放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大学生,增强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力和抵制力,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 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变化.各高校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的积极拓展,收到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丰硕成果。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新拓展 (一)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毛泽东曾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p.1031)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解放后的高等教育中,学生接触社会,在目的上,主要是为了增强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效果,“使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相印证,取得巩固提高的效果”。[5](p-8)在形式上,主要是参加劳动生产、群众斗争及社会活动等。在数量上,是“酌量配合实际行动”,[5](p.8)“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对公众有益的社会劳动”。[5](p.2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教育大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把引导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并取得了新的发展。 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后,邓小平对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实际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提出明确要求:“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6](p.107)随着80年代初期高校学习雷锋活动的蓬勃开展,大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并迅速从一般的“做好事”发展到了解国情民情、感受改革开放的社会调查活动。1983年,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纪念“12·9”运动48周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周”的通知》,得到高校学生的积极响应,以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为先声的社会实践在全国高校渐次开展,并得到了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对“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了明确要求,将社会实践作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1990年,江泽民同北京大学部分学生座谈时指出,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7](p.212)1994年6月,江泽民提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在2000年《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将“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提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并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作用进行了深刻阐述,从体制到机制、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全面要求和部署,推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向经常化、科学化方向发展。